一、新课导入:
有一位在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他都写到了他的母亲。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三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自测达到了哪个台阶?(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生互评,师评。
师评:读书要读给自己听,朗读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声音的高低、语调的快慢,而在于心里的感受、感觉、情感、味道。(课件出示:读出韵味)
学生读课题,揣摩比较“怀念的秋天”和“秋天的怀念”哦韵味,强调本文重在“怀念”。
二、初读课文:
有韵味地朗读整篇文章的韵味。结合课前自学体会作者的暴怒无常,指名朗读。
学生齐读:我活着有什么劲!作者不想活,找到这段话齐读。(课件出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_____)
不想活的他,看见这样刷刷拉拉的树叶,又会怎么想呢?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想法。(意图: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揣摩作者的心理,转换成心理描写。核心素养)
学生用第一人称“我”猜想作者的想法。强调:刻画心理一般用第一人称。
学生齐读:我活着有什么劲!
假如,你是他的妹妹,或者他的弟弟,或者他的朋友,看到他这个样,不想活了,劝劝他吧,哪怕一句话也好啊!(意图:训练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劝告他人的语言表达。核心素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如果学生写的是说教性的语言,教师要评价:一个21岁活蹦乱跳却失去双腿的不想活的青年能听进你的说教吗?
就像他说的“我可活个什么劲儿?”
三、细读课文
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母亲扑过来......好好活儿。生齐读。(课件出示:母亲扑过来......好好活儿。)
母亲“扑过来”,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呢?可以再读到课文里去,联系联系上下文和史铁生的心情,谈谈你的见解。(生讨论)
多生回答,教师评价。从学生回答中强调“抓”,抓什么?“忍”,忍什么?
课件出示三句话:1.这时......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看着我。3.对于“跑”和“踩”......出去了。
让学生自选一句有感情地朗读,揣摩。(品味语言)
把这“悄悄地”去掉和加上“悄悄地”,读起来有什么区别?学生谈谈“悄悄地”给你的感受。
母亲的“好好儿活”重复了两次,母亲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顺势再次强调,母亲一句也没有说,只是“忍”着。)
母亲去世了。7年之后,儿子终于明白了,想通了,在这7年当中,他终于理解了母亲那句——好好儿活。
课件出示: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起,要好好活儿,好好活儿。)
生齐读。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儿......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儿,我俩究竟懂得了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呢?学生再次朗读描写菊花的段落。(生自由读)
学生讨论菊花的含义。学生回答表达自己的看法,史铁生应该像什么颜色的菊花一样活着,并阐述理由。教师评价,始终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
师总评:活出自我,活出尊严,活出我的个性!但不管怎么活,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人生最终才可以说是——烂漫的,还可以是泼泼洒洒的。学生热情地朗读。
透过菊花,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是自己。原来,我们不一定非得如课文里,我们还能有自己的理解。原来,我们的母亲没有让孩子选择一种人生,他只是让儿子去看菊花。至于儿子怎么活,那是属于儿子自己的选择。但是无论怎么活,都要活出自我——好好儿活!
文中还有“窗外的落叶,妈妈挡住,为什么?”人生不能像秋天的落叶,而要像春天的新叶,充满勃勃生机。母亲真是太细心太小心了,生怕儿子有一点轻生的念头。活着就有希望!
四、情感升华
史铁生懂了,今天的他对“好好的活”,又是怎样的一番理解呢?自从7年之后写下《秋天的怀念》,又到后来,一共26年,他对“好好的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他说,窦老师,你让同学们看一看我在《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吧,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今天的史铁生,他对“好好儿活”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理解呢?
课件出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史铁生终于醒悟,其实活着,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生病的经验,让他懂得满足。原来,我们也从他那里醒悟到,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活着让我们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把“好好儿活”理解为一种超然,他对生命活出了一份敬重和敬畏。因此,在这里我郑重地向同学们推荐他的几本书(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当他用笔在他那有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慰藉之后,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儿活”。越是这样,他是多么希望他的母亲也能活着啊,跟着他一起去领奖台上,让母亲推着他去领奖,那刚刚获奖的《我与地坛》啊。他多么希望,母亲现在也能坐在窗前,微笑着和他聊聊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啊。然而,他越是懂得了“好好儿活”的理,他越是蹚出了“好好儿活”的路,他就越深深的怀念他的母亲啊。他在深深怀念他母亲的时候,他的怀念也更加的苦了。(配背景音乐欣赏《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片段,师范读)
我只能带着我那深深的愧疚,在我的文字里写上,让我的文字告诉她,我是怎样的——好好儿活。
我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秋天,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菊花就变成了妈妈。端起书,让我们跟着史铁生,去看看她,又是秋天——
这无尽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这份深深的怀念啊,那是“好好儿活”啊,化成了他的血液,这“好好儿活”成就了他一生啊。他在残疾的生命面前,活出了自己的完整,我怎么不怀念——秋天?
我们在读人家的书时,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是最后读书的落脚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都可以,谈谈“好好活儿”给你的思考。
多生发言。
我相信,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这句话的体会也会不同。因为每个同学的人生还要向前走啊,走啊。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残疾。作为一个健康人,面对这站着的、活着的我们,我们必须——好好儿活!
读课思考:
品味语言,赏析文学作品的一个大概念,一项重要任务,但是这个点很难处理,最早是老师满堂灌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后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讨论品析,但是考虑到考试需要,教师还要出示答案,有的老师认为讨论浪费时间,干脆直接让学生抄答案,抄完了就死记硬背,讲得没趣听得没味;再后来,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提前找到参考答案读一读了事,教师本来想要通过品味语言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却被玩小聪明的学生耍了,都是急功近利惹的祸;我曾经尝试裸讲,课前收起所有教辅材料,课上预习,课上品味自己觉得有味的语句,尽管学生的品味离参考答案还有点距离,毕竟有点语文课的味道了,我告诉他们语文基本没有标准答案,更何况不考原文,是要考查知识能力的迁移能力,学生释然,但没有死记硬背考得好,考试的悲哀。当2022版新课标出台后,我轻松了,大胆地告诉新入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前面我在阅读中已经谈论过关于品味语言的问题。这里,我想说说窦桂梅老师的课型。
窦老师是一位非常善于品读的老师:整个课堂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导读——初读——细读——升华,四个环节,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层层加深,直到最后作者确实“好好儿活”着,由作者联系我们个人都要“好好儿活”。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学生边读边品,教师边问边评,以问激思,以评促读,整个课堂环节紧凑,四个环节无缝对接。看上去一直在品味语言,实际上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母亲的“好好儿活”这一生命主题。最初看到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时还在纳闷,莫怀戚是知名作家吗?为什么选《散步》?《秋天的怀念》确实很出名,但我们大多只理解到母子情深,这与《背影》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放在一个单元?当充分理解了对生命的思考时,的确深于《背影》。窦老师这样安排课堂,我很欣赏,我没有看这个课之前也是这样设计和讲读的,但是自己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上确实不如她的学生,毕竟史铁生和他们是校友,阅读理解校友的作品更有代入感。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尽管也提到了作者的这些作品和文段,我却没有深情地范读,尽管也讲了,却没有窦老师深刻,尽管也收束全文,却没有她收束得自然。
“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的灵活,尽管我也围绕这句话展开课堂活动,但是学生活动不够丰富。学生单个回答还是较少,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亟待提升。
谁说的“好好儿活”?
为什么要告诉儿子这句话?
母亲怎样处处启示儿子“好好儿活”?
妹妹推我去看菊花暗示我怎样“好好儿活”?
“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所有的问题一句话“好好儿活”。
在抑郁的秋天里再次读得热泪盈眶,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再次把我从迷茫失落中救回。
感谢情真意切的《秋天的怀念》,感谢自强不息的史铁生,感谢温柔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