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力”原本是管理学的术语,米兰理工大学创新管理教授罗伯托·维甘提考察了“设计”的词源,认为“设计”本有“赋予事物意义”的意思。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提出,企业的产品不仅应该有“实用功能”的层面,还应该关乎感受及意义,这也是产品生产的理由,这涉及到消费大众使用此产品时的深层心理和文化缘由。孩子当然希望在课堂上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课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这几个方面。如果将这些质料根据一般逻辑或习惯认为的方式,也就是没有任何设计的样子,容纳在四十分钟内,或许能够产生一些基本的教学效果。然而,一座光秃秃的没有任何造型的、纯粹由砖头和横梁以及瓦片垒砌成的房子,肯定没有经过造型设计以及内外装修的房子给人带来的体验好。后者不但能给人带来舒适感和愉悦感,并且房子的性能还可能因此成倍增值。这个“增值”是因为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盈,灵魂得以自由行走,孩子的那个“在者”得以敞亮。这其实更能够让“双减”内涵得到彰显。
(一)渲染课始,回忆+连接
爱是一种柔软的东西,只有让孩子感到爱,他们才会在正走向的未知旅途中感到安全。我们首先的做法是“课始渲染”。“渲染”,是国画的一种技巧,用在对氛围的形容上,就是以一种氛围感染孩子的情绪,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到知识的学习当中。我们认为,这与通常所说的激发兴趣的区别在于,“渲染”以引起回忆和产生连接为目的,一是引发孩子对现实生活和过去知识的回忆,让孩子感到即将进行的旅程是价值的,一个是连接即将进行的知识探索,让孩子产生学习期待,所以,我们用“渲染”这个词更加准确。
(二)亲和对话,理解+挑战
爱的一般媒介为对话和倾听,只有倾听才能发生真的对话,只有对话,才会有真的倾听,所以我们认为,在进行精确的知识学习阶段,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亲和的对话。这种亲和的对话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学生的发言是“正确”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要用凡是动脑筋的孩子都是好孩子的思想应对孩子的每次发言和表现,然后展开真诚对话,以达成对孩子的理解。
2.教师的表现是“弱势”的。要明确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往往是要被孩子“带着跑”的,教师在与孩子对话时,要善于示弱,以激发他们的挑战天性。
3.对话的基础是“实操”的。无论哪一堂课,都应该以孩子的“实操”表现为基础。课堂的原始含义为“阅读和表达”,我们理解,“表达”就是理解之后的操练。所以,一堂课,孩子们一定要对知识或者技能的操练。
(三)结课展爱,赞美+期待
爱就是欣赏,因为欣赏,孩子更能产生对自我的期待。因此在每次课堂结束后,我们提倡教师对孩子的表现应该给予由衷的赞美,要将脸部肌肉完全松弛下,呈现出最自然的笑意,并在赞美之后对学生表达对未来一个学习旅程的期待。
【作者简介】陈林,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主持省重点课题研究,参与省重大教研课题和全国重点课题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术月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万字以上论文十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在国内多地及澳门地区执教公开课、开设讲座数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