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们开始了重走乐西抗战路最艰难而又心情最沉重的一天。
我早早起床,沿着峨边县城四处走走,看看风土人情,观看那些素不相识、插肩而过的芸芸众生。峨边是个彝族自治县,位于大渡河边,背靠背峰山,是个安静而淳朴的小县城。
汽车驶出峨边后,沿着背峰山爬行将近一个小时后,我们才惊讶的发现,居然还在峨边县城的上方。
到了永胜乡,我们沿着正在改建的乐西老公路前行。雨天的乐西路遍地泥泞,往来几乎清一色的砂石车和工程处的车。一路上只偶遇了一行4辆车,他们如同我们一样前往探寻乐西抗战历史。好在我们对公路的状况早有预见,随行都是性能极佳的越野车,司机也极具丰富经验。爬到将近乐西公路最高峰,接近蓑衣岭时,乐西公路还没有改建到这儿,还保留其近80年前的原貌。路面和路基竟然还基本完好,路旁偶尔可以看到残存下来的公桩,已被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
中午十分,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蓑衣岭。蓑衣岭垭口路段,因海拔和环境恶劣被称为最难,修建了整整3年才完工。山脊平均海拔3000米,气候高寒,冰雪期长达5个月左右。“该岭是当时川康两省的界山,终年云雾弥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备蓑衣、斗笠等雨具,故名蓑衣岭。”此时已是4月上旬,但垭口狂风呼啸,雨水不停倾泄,气温零度左右,山坡上还偶尔可见积雪。由此可见当时修建公路的环境有多恶劣。2400人冻死、伤寒病死于此。1939年秋,乐西公路设计师和总负责人赵祖康,巡视公路建设,发现蓑衣岭两旁坟冢丛立,深感于筑路民工之牺牲奋斗精神,特树纪念碑于蓑衣岭,亲笔题写了“蓑衣岭”三个楷体大字,并为“蓝缕开疆”碑题写碑文。“蓝缕开疆”最早出自《左传》的荜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后清张之洞题“布衣兴国,蓝缕开疆”,意指贫穷的老百姓拯救了危亡的国家。
汽车从蓑衣岭下行近10公里,到达了今天第二个目的地——岩窝沟。这是一个垂直高度近1500米的笔直悬崖,鉴于当时有限的工程技术条件和工期的紧迫要求,公路建设只能从坚硬如铁的半山腰中硬凿出一条路来。筑路民工只能站在竹篓里,从几十米高的山顶用绳索垂下,悬于半空中。用钢钎、铁锤一锤锤地凿,安放火药炸开岩石再推入沟底。时至今日,当年筑路工人用钢钎在崖壁上留下的凿痕依然清晰可见。但近2000名民工死于绳索磨断坠入悬崖和被山体崩裂掩埋等各种事故。。
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绝壁前,有感于民族的苦难和底层人民的艰辛,才发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才深深感触到追逐的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之情油然而生。
下山的路上,全车的人出奇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