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我就担心这是一碗油腻的心灵鸡汤,当看到胡慎之在《推荐序三》中写到:“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以治病的良药”后,我决定喝一碗试试。希望可以如胡老师所说的那样,治治我抑或存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情节”和“牺牲自己,讨好他人”的病态模式。
我记得有朋友说过,讨好所有的人的结果,可能就是为难自己。我想,也许这碗汤下去,哪怕不讨好自己,也总还是可以对自己好一些。
严格说来,这本书也算是一种鸡汤,但至少是一种有配方的鸡汤,它不仅仅只是抚慰心灵,还可以治病救人。
偶尔喝点鸡汤是有必要的,就好像我们在玩动漫游戏时定时充血一样。人是活在希望中的物种,长时间被逼仄的现实所困扰,如果定期不给与力量,就会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其中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还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如弗洛伊德一样,首先是个心理学家,然后才是哲学家。他们都具有古希腊哲学家一样的思想,并且致力运用哲学思想、存在主义进行心理临床治疗。
其实心理学和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从未分割,心理学为哲学提供科学上的生理机制,哲学为心理学解决形而上的理想需求。心理学与哲学联袂科学与思考,共同担当“人的存在”这个命题,对那些生存的疑惑,命运的难题给出一个属于每个人的答案。
书中的哲人应该是阿德勒心理学与希腊哲学的混合体,作者指出阿德勒心理学具有与希腊哲学一样思想,是一种哲学。从广义的范畴来理解哲学,思想就是一种哲学,更具有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哲学。我们不否认任何一种经过哲学思考的思想和意识,他的存在必然有他的存在意义。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称为“一种哲学”。
本书一反哲学、心理学枯涩难懂的传统,采用当下并不常见的对话体格式,延续了古代许多哲学经典的书写形式。对话体相较于一般的记叙体,对场景、剧情,语言的设置具有更高的要求和连续的故事性。作者把自己提出的相关命题置于相应的情景中进行解读,使这些需要阐述的命题在一个个故事中轻松道来。问题迎刃而解。
阿德勒如苏格拉底那样属于只述不著的学者,它们关心的不是该写下点什么,而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他们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参与与他人的讨论和辩论,而问题则在过程中完成解决。
阿德勒哲学归根结底就是关于勇气的哲学。改变现状需要勇气,面对苦难需要勇气,甘于平凡需要勇气,对别人说“不”同样需要勇气。阿德勒赋予你勇气的秘诀就是“敢于被别人讨厌”,敢于不看别人的脸色,敢于从心所欲,敢于做自己。
哲人花了五个夜晚给青年解释了阿德勒哲学中的勇气、平等、自由、人际关系等相关概念,就是为了告诉他,“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此过程中,作者通俗论证了每个人一生几乎可能遇见的人生问题。如“要不要活在比人的期待中”、“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等等等等。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所有的辩论和故事就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书中的青年人不相信世界的简单,同样,我也不太相信。简单与复杂,这是我们主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给与这个世界的看法。当然,之所以认为世界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其实就是个人对待这个世界的一种人生态度,简单对应着乐观,而复杂则对应着悲观。书中的青年选择了后者。
阿德勒从批判开始他的自我主义之旅。阿德勒坚决否定心理创伤的原因论,认为把现在一切的后果归结于过去的某件事上,完全属于逃避责任而做出的一种自我暗示。阿德勒对心理创伤的认定,就是“我们习惯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其实这里指的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而阿德勒哲学的根基就是建立在批判这种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基础之上。
当我们在心理有了某种“目的”时,总是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掩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那时你找出的原因,才是目的。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与因果论背道而驰的目的论。比如说,其实你不想起床,但是又不想被认为是想睡懒觉,恰好今天又不用上班。那你就会觉得因为今天不用上班,所以晚点起床,而实际上就是,你想睡懒觉。在这里,目的就成了你为自己暗设的原因。(一种惰性,就是锻炼也行)。
阿德勒不承认自卑感这种东西的存在,而用自卑情结来解释人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情结而非自卑感真实的存在。自卑感其实就是原因论的产物,自己为自己缺乏勇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处事态度。
用“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来解释自卑感的主观性还是相对客观和具有临床意义的。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卑感,自卑只有来自于比较之下。既然改变不了客观事实,就解决自己的主观解释吧。就好像一个矮个子振振有词,身高只有155厘米又怎样,浓缩的都是精华。
犹太教义: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而一刀解开“格尔迪奥斯绳结”的罗马皇帝亚历山大说: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关于教育,关于亲子关系,阿德勒主张严格区别这是谁的课题,也就是说,必须分清楚事件的主题是谁,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孩子的事就是孩子的事,我们不能喧宾夺主,无法越俎代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两件事:引导与帮助。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希望也不能代替孩子的未来。
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除非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人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生存的人,才能称为“个人”,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这句话是阿德勒说的,但这只是一种愿景,一种美丽的希望,一个人的世界从来就不可能存在,他心里非常清楚,作为社会的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所以他下一句话就是“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特别赞同阿德勒哲学中的人际关系之间强调必须平等的态度。“我不出众,但很平等”,“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作平等的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一种共同体感觉。对于阿德勒的共同体这个概念的基础应该就是平等。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共同命运的共同体感觉。能够成为一种共同的心里意识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
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首先要吧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破除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合理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横向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在相处中,大家虽然都不一样但一定是平等的。自卑感就是在纵向关系中进行对比而产生的。
正确理解勇气的概念,“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这句话来自尼布尔祈祷文。其实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在阿德勒的心理哲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对概念的替换。“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在这里,价值的体现就是一种认可。社会的认可,同样也是一种认可。
这本书的高潮就是关于人生的总结,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直线,而要理解为点的延续。假如人生好比登山,山顶不是目标,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路上”。所以,我们要把人生当作是无数个瞬间的组成。人生就像是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那么结论就会是“珍惜当下”,计划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注当下,做力所能及的事。”可能是对阿德勒人生哲学的最妥帖表达。关注当下的点点滴滴,专心做好每一件不管是多大的事。(过去是回忆,未来也只是一场梦)过去是一场梦,而未来则是梦幻泡影,海市蜃楼。
最终我们也明白,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我们每个人眼里的世界,才是自己的世界,不惜庸人自扰,繁杂简单都又自己掌握。所以阿德勒才会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就是自己赋予的。
阿德勒的哲学也是在任何两种相对立的矛盾中选取的一端,只不过对于矛盾的两方,他选取了自认为的一方而已。在现实中,实际情况中,任何个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实际情况实际分析,选取适宜的哲学逻辑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才是最合理的。阿德勒的勇气,我们不应该反对,但也无须全盘接受,客观的对待矛盾、因果、理性和感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我们不否认阿德勒的“勇气”可以给我们一种正能量,让我们可以更勇敢的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曲折与不幸,让每个人在茫茫人生路上总能感觉到希望和光亮。如果世界真如阿德勒主张的那样极其简单而人人可以获得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会是多么的美好。然而,世界真的如此吗?不管怎样的愿景,只要给人予信心和希望,他的初衷都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希望世界有一天真的可以如此。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一种获得幸福勇气的心理学,他的实质就是让每一个持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生活态度的人,扛起勇气这把枪变成一个乐观主义,积极迎战生活的人。而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但绝对是强心剂,烈性药。用心理学来解决哲学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心里暗示。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做出正确的平衡,更需要的事智慧,这点可能更重要。我们都是个体又都是社会的人,是受限制和又前提的个体,所以在人生和命运的问题面前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否则强弩之末就是弓断人亡。
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给了我们一种思考的启发,让我们敢于打破习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错误,对那些理所当然且根深蒂固的观点,进行了逆向的革命性抨击。其实书中的不少内容和观点都不一定就是绝对,或者具有普遍的意义,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方式。但是,不管怎样,当我们面对客观现象,思考问题时,可以大胆开发多维度的思维方式,甚至是打破常规的破坏性的思维,而真相和知识往往就藏在其中。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达到“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的最终法门。
最后,还是想借用阿德勒哲学中的几句话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这个世界本没有公平,所以我们向往平等。
“喜欢自己吧,包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
把阿德勒的一句话留给自己:“必须有人开始。既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也送给那些在创业路上犹豫不决,彷徨不前的人。
最后,好像这本书凭空又给我的人生中找了更多的借口。难道真的知识越多,矛盾就会越大?而且不断增加,又凭添新的烦恼与矛盾。
20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