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熊孩子故意把面包店的玻璃窗砸碎,之后逃之夭夭。心情郁闷的店家为此需要花上100美元去玻璃店更换玻璃窗,这时邻居安慰他说,你花100美元去玻璃店换玻璃,玻璃店老板因此收益100美元,他就会把100美元花到其他商店去,而其他商店同样也会收益100美元,同样也会在其他地方花出去,这样一块碎玻璃就能引起一连串蝴蝶效应,创造更多的财富出来,区域的经济整体就会上升了。这样看来,那个熊孩子的恶意之举,反而提高了社会经济整体福利?
然而事情真的是那样吗?我们换一个角度设想另外一种可能:玻璃窗没被砸坏,商家并不需要花100美元去买玻璃,而原本商家的100美元是要去采购某些设备的,采购回来的设备能让面包店做出来的面包口感更好,能吸引更多的客人,赚取更多的钱,同时100美元也能给设备商家带来收益。然而现在只是多了一块玻璃窗,而损失了一台设备,同样因设备带来更多的顾客也不翼而飞,那这样看来,面包店家是赚了还是亏了呢?
如果熊孩子的作为能给社会带来巨大收益,那夸张点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天灾人祸了?这不免让我想到更为可怕的一面,即战争能带来社会经济巨大的收益,而且破坏规模越大,利益越大?经常听到有人宣扬战争能给人们带来需求的积累,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些问题,并存在着不少谬误!
谬误一,需要不等于需求。简单来说,需求等于需要加购买力,有效的经济需求,必须要建立在相当的购买力基础之上。比如在非洲的一些贫苦家庭,他们需要干净的水源,丰富营养的食物,以及药品等物资,然而他们因为贫穷而几乎没有购买力,因此在经济学上,这种情况并不能说他们对上述商品有需求。
谬误二,拥有金钱不一定拥有购买力。我们常常有一种幻觉,即手里的钱多了,我们便觉得可以买更多东西,而实际上却并不一定,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拿着更多的钱,可能买的东西却更少。战后由于大面积的房屋损坏,基础设施遭破坏,人们急需恢复各种基础建设和商品生产,但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却会让货币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似乎看起来会让一个国家在战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但其实在虚高经济的背后,物价的涨幅远高于民众收入的涨幅,民众的购买力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而且,战后人们必须将大部分的金钱花在基础建设方面,比如建房子、修商铺,那必然会使得其他商品的生产受到限制。
谬误三,弃旧不等于迎新。有人觉得在战争中摧毁的设备本来就是旧的,刚好战后可重新更换新的设备,这样能使设备效率得到整体提升。然而,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之前遭破坏的设备有些不一定是破旧到无法使用,有些是不是即使稍微偏旧,也基本不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而目前是否有足够资金购买新设备?且新设备运作多久后才能收回成本呢?因此,弃旧并不一定能迎新,因为战争让人们原有的资本累积不复存在,人们可能并没有多余的钱再购买新的设备。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战争重塑了整个工业结构,并且激发了人们对于重建家园的渴望,使得他们工作更加努力。但原有的安定生活和社会稳健的发展态势,难道比不上战争践踏后重整旗鼓的发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