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你买了吗?
这半个月,自己有留意到各个购物平台关于双十一的广告,但发现没了以前那种购物的高欲望,以前总是想着把后面要用到的一些物品积攒起来,到双十一这天好利用优惠来一起购买,买完觉得自己是赚到了。
可是在今天,自己才突然想起今天是双十一的购物节,不过自己的反应平平淡淡,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因为在平时觉得需要哪些东西都会直接买了,优惠与平时差不多,不再等到双十一才会一起买。
一、双十一的发展史
双十一起源于2009年,最初是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和天猫平台发起的。当时,为了应对销售淡季,阿里巴巴特别选择了11月11日(“光棍节”)这一单身年轻人庆祝的日子,推出大规模折扣促销活动。这一活动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从此双11购物节逐渐成为了年度性的购物狂欢节。
双十一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期爆发(2009-2013年):双十一一开始就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凭借电商平台的流量和互联网购物的便利性,这一活动很快扩展到了全行业,吸引了各类品牌和商品的参与。从2013年起,双十一开始逐渐吸引国际品牌和更多消费者,形成了每年一度的消费高潮。
2. 高峰时期(2014-2020年):在这一阶段,双十一的交易额逐年攀升。2014年,阿里巴巴创下了接近571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成为全球瞩目的购物盛会。随着直播带货、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形式的加入,双11的促销模式不断扩展和升级,加速了全民消费的热潮。
3. 增长放缓(2021-至今):近年来,双十一的增长率逐步放缓,甚至有些年份成交额出现微幅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购物方式和需求的多样化,以及过于激烈的促销和复杂的优惠规则导致的购买热情降低。此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下降以及疫情等因素也对整体消费产生了影响。
双十一作为中国的购物狂欢节,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爆发式增长到现在的逐渐放缓,它见证了中国消费经济的变迁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二、双十一的变化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十一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了一些变化:
1. 活动时间与优惠力度
- 往年:以往双十一主要集中在11月11日当天,或者提前几天开始预热、促销,活动周期相对较短,消费者需要在这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抢购。同时优惠活动的力度与花样也多,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规则,怎么买才能获得最大的优惠。
- 今年:活动周期明显拉长,10月8日抖音、拼多多便启动了大促预热,10月14日天猫和京东同时开启活动,持续约一个月,给消费者更充裕的时间去挑选商品,商家备货发货、优化库存的时间也更充足。在优惠规则上,变得更为简单化,优惠力度也更大了。如天猫明确了官方立减85折或跨店满减“每300减50”的活动,消费者看到页面的券后价即到手价,不用再去费力计算优惠后的价格。
2. 市场环境与平台竞争策略:
- 往年: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大,都在比拼”全网最低价“,以此吸引消费到自家平台购物。另外平台较为封闭,存在一定的“壁垒”,如支付方式的不互通等,消费者在不同平台之间切换购物时会遇到一些不便。
- 今年:市场环境变得更为透明化,各平台将竞争焦点更多地转向了服务升级和品质提升。例如,淘宝松绑了“仅退款”政策,减少对优质服务商家的售后干预并加强异常行为识别,上线店铺体验分体系,让消费者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基于店铺的服务和商品质量做出消费决策;京东也加强了与菜鸟速递的合作,提升物流配送的灵活性与效率。电商平台开始意识到,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品质,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和支持。
3. 消费观念:
- 往年: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容易受到促销氛围的影响,产生冲动消费,购买一些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而且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更倾向于追求低价商品。
- 今年: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和成熟,不再盲目追求低价,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实用性和性价比。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更加谨慎地选择商品,不会因为促销活动而轻易下单,对于购物的需求也更加明确。
4. 商品品类与销售模式:
- 往年:传统的商品品类如服装、美妆、数码等仍然是双十一的销售主力,销售模式主要以商家自行推广和平台集中促销为主。
- 今年:除了传统品类外,一些新兴的品类和销售模式也逐渐兴起。例如,个性化定制商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diy+电商”的模式让消费者能够参与到商品的设计过程中,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鲜源头直发模式也更加火爆,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要求更高,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也在不断加强对生鲜产品的配送和保鲜能力。
双十一的变化,让消费者有了一个更好的消费体验,可以得到为实惠的物品。但在今年,双十一的反应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主要是大家的反应”平淡“了些。
三、双十一的热度
今年的双十一,热度没往年那么高,可以说是用”平淡“来体现。这一反应来自于大环境变化和消费心态转变。
自从进入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水平都在降低,整体的大环境变化是钱变得更难赚了,同时现在的物品更为多样化,大家的选择性更大,变得更为理性消费。
1.促销活动频率太高。因为促销活动变得常有,时不时跳出现促销广告,看多了,对这些导购宣传就无感了。逢年过节有,618有,双11有,星期五有,品牌日有,数不胜数。东西或者活动,只要变多了,都会变得平常及普通。
2.持续周期过长。双11的预热和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漫长的一个月,消耗了太多购物热情,不再特别关注。没有特别对比数据,感觉提前几天,或者推后几天,在价格上基本上没差异,至于商家活动领卷,还得专门抢,比较耗费精力和时间,更愿意随心,以方便为主。
3.买东西要干脆。买喜欢的东西,喜欢当下就买,及时用上,或者是随时需要随时买,比过去买东西时少规划,更看重东西买了什么时候可以到。
4.物流要快。平时买东西快的时候一天,慢的时候三天收到,但在双11时,快递要比平时送货迟翻倍以上的时间,等待总会变得心急。
5.可选择得平台多,分散了购物群体。像我家里,我喜欢用京东,喜欢京东的物流和省心。爱人喜欢用淘宝,喜欢它的种类繁多,满足各种功能需要。老人们喜欢拼多多,还有抖音、美团等等,是更容易找到低价实惠的东西。
基于这些,大家对双十一的关注逐渐降低,变成一个平常心去看待。需要用到的东西,可以在各个平台上选择,不一定选择在双十一的这个特定时间,也由此分摊了双十一的一定热度。但重要的是,大家的消费心态变得更为理性,更加考虑个人的实际需求与物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