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近再看dubbo源码,然后看到通信模块的netty,卡住了,感觉netty源码似懂非懂,有些原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特别是netty中使用到的通信模型,更是云里雾里,所以还是决定从Java中IO开始重新入手,逐渐深入,今天就来记录下BIO与NIO模型,主要是看了视频后的观后感,视频地址文末会分享出来,讲的比较好,文章写的比较简单入门,所以要深入,需要自己去研究源码,当然后面自己有更深的心得,也会分享出来。如有文中有书写或其他问题,请留言指导修正,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本人QQ:417213902。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提出一个疑问:您能描述下一个http请求吗?
- 2、通过在tomcat中的使用,对BIO与NIO模型比较
- 3、BIO与NIO应用场景
一、提出疑问
这个一般大中型公司面试最喜欢的一到题目:
您能描述下一个http请求吗?
解答如下,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阐述
网络层,数据传输层面
网络传输:TCP、UDP
通信模型:BIO、NIO、AIO-
应用层,数据处理层面
应用协议:http、rmi 、webservice、redis、jms
序列化协议:json、
业务处理:servlet
从上面可知道,BIO、NIO或者是AIO 是作用于网络层的通信模型
image.png
二、BIO与NIO的比较
1、实践测试
由于时间问题,比较流程大概描述下,后面直接给出结论,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尝试下。
在tomcat7下分别配置指定AIO和NIO模型, 模拟做http请求,查看在设定相同的最大请求数下,随着请求数增多,BIO和NIO不同模型下线程数变化情况。tomcat7 默认情况下就是使用BIO模型,配置是在 server.xml里
表示采用BIO
表示采用NIO
测试结果 :
BIO :随着请求数增多,线程数也会增多
NIO : 随着请求数增多,线程数不会增多
2、理论说明
-
(1) BIO : 同步阻塞式模型,在tomcat中它的原理是从客户端到服务端在建立连接、写入、读取等都是一个线程处理,所以它是稳定的、安全的。它也是实现中java中的serverSocket,调用accept方法,这个accept在有请求时返回一个socket,没有请求时,就阻塞着,但是这里的阻塞并不是导致它就是阻塞模型的原来,其真正原因是网络传输、业务处理等阻塞,阻塞的时间取决于对方I/O线程的处理速度和网络I/O的传输速度。
image.png
在以BIO模型实现的tomcat中,线程有,
- Acceptor线程 : 不断调用 Accept()方法
- Exec线程 : 执行调用业务
当然以上问题,在tomcat中针对使用BIO问题,也做了相应的优化,比如使用线程池,实现异步阻塞式模型,
- (2) NIO:同步非阻塞式模型,在tomcat7后开始支持NIO模型,tomcat8已经开始支持AIO模型了。NIO中之所以能够支持数万级别的高并发,其主要原因是它有通道的多路复用的实现,叫Selector,在nio.channels包下,它负责轮询请求状态,并封装在SelectionKey中,通知其他线程去执行。
在以NIO模型实现的tomcat中,线程有,
- ClientPoller 线程:多路复用器(Selector),轮询监听四类事件(Connect、Accept、Read、Write),会通知exec线程 。 tomcat 中默认是两个线程,可配置
- Acceptor线程 : 不断调用 Accept()方法
-
Exec线程 : 执行调用业务
image.png
NIO,默认也是支持阻塞式 ,configureBlocking(false) 设置成非阻塞的
三、应用场景
- BIO : 适用于连接数目比较小且固定的架构,这种方式对服务器资源要求比较高,并发局限于应用中,JDK1.4以前的唯一选择,但程序直观简单易理解,tomcat7之前支持的通信模型
- NIO:适用于连接数目多且连接比较短(轻操作)的架构,比如聊天服务器,并发局限于应用中,编程比较复杂,JDK1.4开始支持,tomcat7开始支持的通信模型
2017-12-03 2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