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泉:读经消夏录(朋友圈摘录)

【读经消夏录1】暑期院里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师资班,有机会与众学员交流,师生对话,权当消夏。

        三皇五帝还处于传说时代。1996年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是提出了商代后期的基本时间判断,此前的事件还都是传说和推论,并无考古的实际证据。请大家在网上搜相关的信息,即可查到这份报告。传说并不意味着虚无,它同样会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还没有考古的准确物证。美国学者安佳德森认为民族就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也显示了传说和历史的区别。

【读经消夏录2】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当中提出的态度,即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值得我们在学习国学中借鉴。同时,学习国学一定要以开放的胸怀来包容不同观点,学习不同文化。

【读经消夏录3】胡适先生开列的这个书目是不是让你望洋兴叹?没错,这些书目不要说大家没读过,胡适之先生自己也根本没读过。梁启超先生看过书目之后,把胡适大骂一通。说胡把最该列的“四史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都没列,反倒把部通俗小说列了进来。梁启超自己随手也列了个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事实上,这个书目梁先生也没全看过。像三通这样的工具书,根本不可能全读。试想一下,谁会把辞海、辞源全部通读一遍呢?所以大家要树立信心,只要开始读就好,没有必要在意到底读多少。

【读经消夏录4】不过胡适之先生在这篇文章讲了一个观点,我是赞成的。那就是不必把训诂学当作学习国学的门径,因为许多搞训诂的人还没有搞明白,怎么能拿来做国学敲门砖呢?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国学神秘化。国学就是我们现代文化的前身,国学甚至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只要你原意读,从哪里开始都可以。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有国学大师了,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成为大师。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从今夜开始,打开你面前的那本书,国学就可以走进我们心里。

【读经消夏录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一事物有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这当然是最好的境界。但多数人可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或者基于责任去读经,这当然也值得称道。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无论你基于责任还是基于兴趣,如果你已经踏上了这样的一条道路,就是世上半数的人已经甩在了身后。没必要纠结于因为什么读经。知识不是消费品,往往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当中,慢慢就进入到了一种快乐的境界。所以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满足感,恰恰是知识带给我们的。

【读经消夏录6】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常人难以卒读,也无需卒读。所以常常要汲取精华,荟其精要。两百多年前,乾隆下令开馆编修《四库全书》时,同时要求精选400余种集为《四库荟要》,相当于全书的十分之一。100年前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精选500余种编为《四部丛刊》,中华书局紧随其后《四部备要》。当时编选的标准就是“皆四部之中,家铉户诵之书,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缺者”。当年这些反复筛选的百姓都可以诵读的书,时至今日,连专家们也无法卒读,遑论一般读者。

【读经消夏录7】经书当中的五经,子书当中的儒道墨法四家,史部中的前四史,集部的《文选》《古文辞类纂》和自己喜欢的诗文集。这些大概是基本的文本。其他的,就看你喜欢和精力了。

【读经消夏录8】现在市面上的书编选最好的是中华书局的这两套。如果您古文功底比较好,可选“中华国学文库”本,因为其中有许多前人注释,很有价值;如果古文功底稍弱,可以直接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解释很透彻,翻译的也算准确。

【读经消夏录9】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属于最权威的古代散文选本。我看到的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点本。如果你觉得难读,找本《古文观止》也可以。《古文观止》的选本很多,启功先生等人编选的这本比较好。如果有精力可以选一些短的篇目试着背下来,一是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另一方面是找找古文的节奏感。

【读经消夏录10】古书入门,要记住孟子两句话。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说先要了解作者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以意逆志”是要设身处地以自己的感受来揣度作者的想法,这也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的温情”,黑格尔称之为“同情的理解”。所以读一本作者传记或者历史背景书,有益于对于原著的理解。当然,这只是入门的方式,真正的研读,则需要比较鉴别,提玄钩要,融会贯通。

【读经消夏录11】以我个人买书的经验,如果网购,可以到当当网,基本上可以买到您所需要的大多数书。还可以买个Kindle,从亚马逊买电子书,比较便宜,便于携带,缺点是古籍相对较少。当然,如果你有时间,最好经常去逛逛书店,可以带给你一些意外惊喜。对新书最好的鉴别就是自己先读一段。

【读经消夏录12】吕思勉先生说,读历史书需要准备两个东西,一个是古代的地图,另一个是古代职官表。其实更需要一份中国历史年表。读出需要建立时空框架,地图便很重要,可以和现实勾连起来,增加阅读的快感。

【读经消夏录13】一般的哲学,导论可以选所罗门的《大问题》,作为入门的中国哲学书籍,可以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在他还年轻时到美国讲学的记录,所以讲得很浅显透彻。西方的可以选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或者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罗素是个数学家和文学家,数学家决定的他讲哲学会条理清楚浅显易懂,而文学家决定了他文采斐然。       

逻辑训练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不主张从形式逻辑入手,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在市面上买一本《批判性思维》之类的书,其实就是形式逻辑,一般写得比较有趣。待你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再选一本《形式逻辑》阅读即可。

【读经消夏录14】一本普通的文献如何成为经典?最典型的应该算是《易经》了。钱钟书先生曾经对“易”做过一个训诂。他说,“易”正训的意思是容易,反训的意思是难。还有一种含义就是变易。试想,一个事物最难把握的是变化,如果你把握了变化规律,就变得很容易了。这大概就是《易经》的道理。古人不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恐惧,力图做出预测,于是画了最简单的符号,好坏、善恶、吉凶用阴阳符号来表示,事后加一验证,慢慢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尽管这种对应关系还十分不稳定。此时它连本书都不算,的确很八卦。后世不断地在此基础上笔削增删,踵事增华。“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一阴一阳谓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画卦到写出卦爻辞,捧成神书,再进一步写出十翼易传广为传扬,从而完成了从巫术到经典的转变过程。用今天的话说,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不只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于后世说它包含了二进位制算法和辩证法的伟大思想,附会的成份就多了。对这些经典既要看到它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后世赋予它的。也要看到其思想形态朴素的一面,原本如此。这样的经典,才变得可敬又可亲。

【读经消夏录15】关于读经,周振甫先生有一段名言。他说,今天学生学文言文,老师先讲字词,然后讲句子,进而讲全篇,让学生学通弄懂,此謂“点-线-面的懂”。过去私塾先生教古文,并不讲含义,直接要求学生诵读。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主要靠阅读的气息和文章的节律来把握。教师只告诉学生怎么读,词语含义并不做解释,学生读多了,自然就一通百通豁然开朗。周先生管这种懂,叫“立体的懂”。客观地说,传统的途径方法相对而言不经济、效率低,但是从整体看,他往往又能使学生对传统的把握更加的立体和全面。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既不应照搬传统的读经方式,也不能简单否定。必要的解释,还是要告诉学生。既能懂,又能诵,岂不是更好?

【读经消夏录】作为一部经典,《易经》不仅对中国人的思想有影响,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亦大。只要想想我们生活当中的成语有多少来自《易经》,便一目了然了。杨振宁先生说《易经》影响到近代中国科学的产生。这个我没有做过论证,不敢妄言。毕竟近代科学的产生是思维“哥白尼式革命”的结果。认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可能言之过重了。

        至于后人的科学发现与前人的论述相契合,并不是所谓的巧合,更不能认为“世间无新事,吾祖都讲过”。这种巧合更多的是后人的解释与附会。账怕是不能算在古人头上。

【读经消夏录16】有人主张读经采取“素读”原文的方式,不轻易去解释。我想,即便是“素读”[呲牙],也无法避免先入为主。毕竟这些经典已经为前人无数次地改编过,每一个读者往往也会以自身的经验去做理解和判断。我们无法把学生的大脑想像成一张白纸。况且当我们选择这部经典而不是另外一部经典让学生诵读时,其实已经把我们的主观判断加进去了。

【读经消夏录17】有人说,先秦文化成熟太早了。我没理解“文化成熟”的含义。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上讲我们的先秦文化可能不成熟。与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与孟子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究其著述的体系性和逻辑性而言,可能也很成熟。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客观的观察与测量,第二个是严密的分析与逻辑推演。所以科学得出来的结论,往往未必是我们“眼见为实”的东西,许多科学原理与我们生活经验相悖。把筷子插进水杯里,经验看到的是弯曲的,科学告诉你为什么弯曲。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如果无法还原成现实中的物和生活中的象,我们往往很难接受。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恐怕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其他文化,通过文明互鉴来实现共同成长。

【读经消夏录18】对《史记》,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骚”,好理解,文采好。那为什么不是“无韵之诗经”。是后世史家没有阉割的屈辱,自然没有屈大夫投江怀沙的悲愤情怀吧

        “史家之绝唱”究竟指是什么呢?司马迁之后,中国人续写历史,一部部皇皇巨著凑成二十四史,难道不算是历史?后人的历史,不过是为保存真相或者探索真相。可正如葛剑雄先生在他的《历史是什么》一书指出的:哪有什么历史真相!历史学家们看到的都是一部分,并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的。到是司马迁更实在,他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后也不过是“成一家之言”。中国的“正史”,多被史官们当作真相,当作事实和标准答案来写。但司马迁却在一开始就强调,他写的只是“一家之言”。

        从这一点讲,《史记》真的成了千古绝唱。

【读经消夏录19】《论语》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bì)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译为: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费邑担任总管。闵子骞说:务必请好好替我辞掉!要是再有来跟我说这个事情的话,我一定跑到汶水之北去了。

        这段话特别亲切,是因为文中出现了与我关系密切的人物和地点。闵子骞的故事小时候就听说过。汶上在曲阜与我老家梁山之间。因处于汶水上游得名,春秋时属于鲁国,称中都,孔子曾经在这里做过中都宰。文中的汶上应该指的不是汶上县,而是汶水的上游或者汶水的发源地,即现在的东平湖,湖的北岸仍有齐长城,春秋时期属于齐国。在这附近,今天仍一个地名叫“界首”,就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这里闵子骞其实也是模糊了他去的地方,并未明确说去齐国。有意思的是,我大学毕业后去济南工作,发现那里竟然有闵子骞墓,墓碑的文笔出自苏轼兄弟。济南历史上当然属于齐国。说明闵子骞后来的确跑到齐国去了。文中的费邑,应该就是今天临沂的费县,不过今天费依然读fei。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费县闵家寨,这里还有闵子祠,是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至于闵子骞不去费邑,他的儿子为什么迁移到这里,则未见历史记载。

【读经消夏录20】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家的光荣传统,所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孔子秉笔作《春秋》,遂有乱臣贼子惧。太史公借董仲舒的话评论孔子:

        “周道废弛,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东周礼崩乐坏,天子失责,诸侯僭越,大夫失位。孔子奋笔,“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成就了中国史学的最高原则。

        司马迁写汉代诸君,仍有非常激烈的批评,把汉朝开国高祖刘邦写成一个流氓。可到了班固作《汉书》时,便悄无声息删去了“贬天子”三字。他既没有胆量也没有能量去批评当朝天子,后市更是只剩下了歌功颂德,舔菊叼盘了

【读经消夏录21】八零年上大学,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倡导开设《大学语文》。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漫长的文化荒漠之后,我至今记得读《滕王阁序》《洛神赋》的心灵震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地大美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人间绝色,让我们领略了文字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封书信便可招降十万雄兵。时至今日,我一直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应该读到最华美的文字。昨天一位学员问我让我向高一的学生推荐几本国学书,我推荐了台湾张高评主编《古文观止鉴赏》,九州出版社出版。文津出版社的出了一套“诗书传家”,北京出版社出的“大家小书”都很不错,可以从中选一些,在当当书店就可以网购。如果选一本当代人的书,我会推荐钟叔河先生的《学其短》,并且一定要买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版本。至于为什么,买回来就知道了。

          从酷暑到秋凉,不过一个月的时光转换。转眼这个班的同学就要结业了,读经的日子,仿佛刚刚开始。

【读经消夏录22】1908年4月章太炎先生东渡日本避难,在东京讲授巜说文》巜尔雅》,听课的榻榻米上,坐着钱玄同、周作人、周树人、钱家治、许寿棠等人。如果当时东京警视厅把这帮人一锅端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直接的后果是,中华民国的国号没了,因为这个国号是章太炎论定的。中华民族的魂儿没了,因为后来鲁迅去世时棺木上盖的就是“民族魂”的旗帜。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子弹也麻烦了,因为钱玄同是钱三强的父亲。当然中国的导弹也研制不出来了,因为钱家治是钱学森的父亲。

        为人师者,岂不慎乎!也许你教的那个班里,装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程光泉教授介绍

教育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

《京师文化评论》执行主编,《思想政治课教学》社长、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培训专家团成员。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并主持编写相关教材。

曾主持国家和教育部重大科研课题,曾获“五个一”工程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