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人间有白头”,语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全句是“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一直以来,对其中“白头”二字的的理解、阐释不一而足。
一种是从字面意思说,将整句直译就是“如果眼中没有离别的痛苦,那么就不会相信人世间会有白头偕老的美好”。这里的“眼底无离恨”是假设的前提,而“不信人间有白头”则是这一前提下的结果。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离恨之深,以至于让人对白头偕老这一美好愿景产生了怀疑。这种字面解读虽然直接,但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怀疑。这种情感与哲理的交织,使得这两句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种是从言外之意说,整个句子是对“相思令人老”的创新,表现心绪的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意思就是“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因伤心而白头”。同样认为,“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既然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言外之意,是殷切希望“眼底”真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述两种对句中“白头”二字解释,一说是“白头偕老”,一说是“伤心白头”。前者蕴含对美好爱情向往,后者却恰恰相反,包含了备受离情折磨的痛苦。
笔者认为,前一种对“白头”的解释源于成语的“白头偕老”,联系上下文,感觉未免有些肤浅。后一种对“白头”的解释是“伤心白头”,则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整片词作的意境。
理由如下:汉代卓文君五言诗《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韩策三》中的“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当代网络诗文“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中,均有“白头”二字,皆是指“头发白了”,都与唐代颜真卿《劝学》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清代赵艳雪《和查为仁悼亡诗》中“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白头”同一个意思,指:犹“白发”,形容年老。
所以,联系上下文,“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句中的“白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别离的愁苦使人)因伤心而白头。
那么,别离的愁苦真的能使人“伤心白头”吗?且看如下事例。
春秋战国时期,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典故。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因听信费无忌的谗言,欲杀伍奢并召回其两个儿子。伍子胥的大哥决定进宫,结果被杀,伍子胥则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像通缉伍子胥,他在逃往吴国的路上经过昭关时,发现关口有重兵把守。
在极度的紧张和焦虑下,伍子胥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后来就有了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宿白了头发”。
“一夜白头”的现象,在法国又被称为玛丽·安东尼特综合征(Marie Antoinette syndrome)。说的是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她的王后玛丽也未能幸免,玛丽被斩首后,人们发现她原本褐色的头发变成了花白色。侍女称,她的头发是在被斩首前一夜之间变成白色的。
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也有人在遭受突然的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事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等情况后,头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明显变白。
此外,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一夜白头”的故事。
如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描写了邪魔妖女练霓裳恋上武当弟子卓一航,后因遭遇背叛“一夜白发换青丝”的故事;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也曾着力刻画了冉阿让在成为市长之后是否能公开承认之前的罪行时而“一夜白头”的内心煎熬。
如此看来,虽然以上古今事例和文学虚构,难免夸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头发一夜之间完全变白,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头发变白的现象确实存在。现代科学的解释是,在极度悲伤或情绪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人体可能会释放某些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可能导致毛囊内的黑素细胞过度反应并转化为黑素细胞,当黑素干细胞被消耗完后,头发会因为缺少黑素细胞而变白。然而,这种情况也是长期作用的结果,只是表现可能比较突然。精神因素对身体生理机能有强大的影响力,身体的毛发颜色变化只是这种强大影响力在外观上的一种体现。
“世事惊迁改,人生苦别离”,“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由是足见“别离之苦”确实可以使得“人头发变白、老态龙钟”,从而使你“始信人间有白头”!如此也无妨,因为正是这些经历,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直面现实,乐观应对,学会在变化中寻找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