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坡居士,一直以来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一代文豪脾气刚烈,看不惯的他一定要说,而且说的往往是一针见血,一张嘴为他创出了名声,也为他招惹了祸患。仕途一直不大顺利,一路被贬,却任然十分潇洒,诗歌豪气万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苏轼,这样一个一直以来被贴有“天真快活,赤子般狂放不羁”标签的文人,也会有柔软之处,甚至是陷入绝望之时吗?
“不要轻易的给一代文人贴标签。”
苏轼行至西湖时,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也是尤为多情柔软的吗?苏轼一生感情倾注最多的那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也是包含了惜春之情与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吗?这些便是他的柔软之处。
再看这伟大灵魂所经受的苦难与他饱尝的绝望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样的凄婉诗句亦出自苏轼之笔;“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亦是他的心境。“飞蓬”一词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被贬多地,无处生根长留。
最为凄惨的便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贬谪,苏轼年迈了,他将自己的后事早早嘱托给了弟弟苏辙,又担忧自己死后弟弟难以忍受孤寂和痛苦,便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神伤”一句。出发时的声声别语,字字被绝望的气息笼罩,人人都认为这即将是死别,又无可奈何。“白头箫散满霜飞,小阁藤床寄病容。”晚年的苦行僧苏轼经受了精神与身体上的多重折磨。他当时被贬之地位于当今的海南省,那里土地荒芜,物资贫乏,绝大多数的食物都是从中原运输过去的,若是遇到了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一时间身旁无可饱腹之物也是常事。他是寂寞的,比他早年被贬黄州的经历更凄苦,那时虽然他也经受着难言的孤独,但他任然是一位健壮的男人,以后大有可为,但这次他年事已高,同古人对话的力气都快消耗殆尽了。虽然他已经如此失魂落魄了,但上天任然没有就此放过他,苦难继续接踵而来,在这被贬的八年期间,他的堂妹去世,朋友陆道士身亡,与他交情深厚的一位医生在来看望他的途中病逝,秦观身亡......
当我知道这些时,我不禁放下了手中忙着记录的笔,深深地,深深地,向纸上的“苏轼”二字望去。他经历了这么多的困苦啊,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全部都被安排给了这位老人,留他一人独自承受。当然,他这八年间的作品也不都是凄凉与悲恸之作。他的内心定是挣扎了许久,挣扎着经历透绝望之感,挣扎着从绝望当中艰难的站立起来,淡薄了名利,豁达了人生。苏轼用他的智慧,将苦难化为土壤,对得起他经历的种种困苦,在土壤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他超拔出来,超越了苦难,他的那些优美的文章,便是对苦难的挣扎与超越。
“求仁得仁”是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这是对圣贤之人最高的评价,苏轼配得上。他是由苦难造就的巨人,是一位立体的、多面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