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恰是你所在乎的,你在乎的恰是你所重视的,你重视的却不一定要直接给与那么多关注,因为不恰当方式的关注会适得其反。
一直很关注孩子学习,可是很少上手。每次会支持学校老师完成家长该完成的,在上一次完成数学试卷签字时,我突然发现,每次的签字都是真心实意,但却一直停留在理论上,对孩子的关注却从来没有落地。那一刻,我决定改变我对孩子作业的支持力度,看看会发生什么改变。
经过一两周的仔细观察,发现他完成作业的时间还是很长;也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很懊恼也很厌烦;于是又开始关注作业的量,重复性作业,抄抄写写的比较多,孩子完成后检查及时,对于作业内容的评价和反馈也不是很及时;于是,我又开始试图调整孩子家庭作业在家的完成方式,去提升他完成作业的效率;结果出人意料,他厌学的情绪竟然还有了一种假躯体化反应……这是我近期关注孩子作业的方式不恰当所导致的恶果。
我开始反思我对于孩子作业干涉的方式、效果和意义。我对孩子作业内容的过分关注,让还一遍遍的盘算自己的作业种类和作业量,让他形成一种语言和多次思维带来的压力,这本不是作业本身带来的压力,于是我从口头关注改为引导孩子自我管理,将作业记载作业抄上,完成及时购销,形成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此外,由以前随机完成作业调整为先完成自己最喜欢的,再完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最后完成需要协助的,让孩子对自己作业有一种掌控感和责任感,最后去完成那些需要协助、讲解的,因为最后由家长协助,孩子压力也不会很大,把所有不会的题目留在最后统一解决也降低了孩子对于不会做题目的恐惧感,最后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不会的题及时引导查漏补缺,让孩子的学习可持续发展,而不再是让每天的作业只有压力感,从无乐趣而言,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乐趣。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建议:小学阶段重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学习,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切莫盲目刷题去提升成绩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学时候构建好学习习惯,初中时才有机会更好的迭代和提升,高中才会学有余力、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我建议提升孩子关注力和引导孩子的关注点应该科学合理化,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心理学原理。
瞄准效应 专注力就像打靶,是个凝心聚气过程。一旦打扰而中断,瞄准要重新开始。强化的关键是创造安静环境,当孩子专注于一本书、一个玩具、一个事物时,尽量不去干扰他。呵护好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完成专注周期。如能顺应并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专注时间会持续更长一点。
目标效应 目标具有引领作用,能聚焦专注力。没有目标就没有注意力。看书、作业、游戏等都应有具体任务,有可控目标。有时需家长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目标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脚手架”效应 脚手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儿童可以凭借由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你让孩子爬上3米高的墙,你打他,他也上不去。但你给他搭个梯子,再高的房顶他也能爬上去。能爬上去就有努力和专注的信心。
“蔡加尼克效应” 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认为,在未完成的事情上,人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人们总是期待做到一个完结点。先交给孩子简单的任务,鼓励他集中注意力完成,而后及时鼓励,再分配较复杂的任务。久而久之,孩子专注做事的信心会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