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在今天拉开大幕。这个承载了百万学子、千万父母梦想与期望的考试,已然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在当代,它除了选拔功能外,更像是一场仪式,一场全社会参与的严肃、庄重的狂欢。
关于成人礼
我们初次接触成人礼这个概念多是源自国门之外,当以日韩居多。
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节”,在上一年里度过自己20岁生日的新成人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
成人节在日本是个隆重的节日,它被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普遍重视。当天,参与仪式的青年男女会穿上传统和服或西装在会馆前集合,庆祝自己成为成人。这也是我们在网络中所看到的大部分照片的出处。除此之外,有青年人的家庭、地方政府也会为此举行特别活动来共贺“成人”。
受西方影视作品影响,我们也多次在无意间窥探了欧美青年的“成人礼舞会”。舞会上女孩子们普遍比男孩子看起来成熟些,是不是也侧面印证了女性比同龄男性心理年龄更成熟的论断?
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我华夏实则自古便有成人之礼,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礼成之后,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不过满清之后,统治者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我们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
大众的参与
倘若成人礼只是豪门贵族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派对,倘若不是几乎人人可以参与,它也冠不上“当代中国人”的大帽子。甚至于在新千年来临之前,高考也只是相对少数人的希望,彼时大家都知道考大学很重要,考上更是前途无量,可若是考不上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毕竟大多数人考不上才是常态,该过得日子还照样过。彼时的高考重要,但更像是一件奢侈品,并不是人人都能在参与中获得什么的。
新千年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节节攀高,高等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学生活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想法才渐渐普及开来,高考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由此进入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知道,这不是一场豪赌,自己终将有所归宿,所要关注地无非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高考高不可攀的光环褪去,成为人人都可获得的“日用品”。
社会的“共同关注”
如果说考生高考前的过得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非人”日子,那高考这两天他们就是熬成婆的苦媳妇,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考场周边的路为你而封,考场周边的工地为你而停,马路上的车为你而让,报纸上的重要板块为你而留……不能说高考是这两天的绝对头条,但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要和高考有所关联。甚至于路边的小面馆也会因为你手中的准考证大方地为你免单。
全社会在这两天会因为“考生”的身份而释放更大善意,就如同为这一场“仪式”四方来贺。
当代成人礼
正是由于高考的参与门槛降低,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看到希望,是一件当代青年绝大多数都要经历的过程;同时它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们普遍认同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高考才能被称之为“当代中国人的成人礼”。
这场仪式是一条人生轨迹的分界线。通过它决定了你去哪座城市、上哪所学校、读什么专业,也由此冥冥之中决定了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场仪式是一次行为边界的破碎。在此之前,你抽烟喝酒烫头、你谈个恋爱耍朋友、打个游戏上个网……通通能被影响学习所禁止或打压,两天的考试过后,其实什么都没变,可又似乎什么都变了,变得好像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了……
这场仪式是角色的转换器。在此之前不论你做什么,身份都是学生,难以撼动,两天结束之后,男/女朋友、丈夫/妻子、子女、父母、职员、老板……这些身份或早或晚地落在自己身上,有时候同一时段竟然有几个角色同时存在……
这场仪式是任务的通知书。在此之前,不论是你自己还是其他人,都知道你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高考,十多年的生活其实都在围绕它在运行、转动。可两天过后,这一曾经唯一的任务完成了,等待你的将是更多纷繁的任务……
这场仪式带来的是责任,一如所有成人礼所表达的一样。
有人反驳,高考过后我还是父母的子女这一点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呀?这一身份确实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是别人对你的期待。在这场仪式完结之前,人们对于你的期待多是健康生活好好学习完成考试,仪式之后,人们渐渐希望从你的身上看到回报,不论他们自己是否会承认。
这份被期望的回报,就是责任。
不论你是否认为自己还只是个宝宝,从考完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要真的开始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