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课后习惯
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一节课,你不可能四十五分钟全 部做到聚精会神,但是因为提前学习过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当老师讲到自己不 足点时,自然就不会错过,也更容易听得透彻,课堂利用效率就会高出很多,还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优势。相反,不预习,上课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下课则会付出成倍的时 间代价,还费力不讨好。当你能够如此高效地学习时,就能获得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心理优势,从而获得自信,节节拔高。
课后反思习惯:在一节课结束后,你不去反思自己不懂的,不去理解老师讲的题, 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理解这类型的题,那后面的结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大家在下课后 多反思自己,一节课是否都听懂,是否都理解,是否能做好课后练习。当然大家学的 知识、见过的题型、老师的教法、各自的聪明程度、努力程度都相差无几,同时在考 试和学习中怎样才能拉开别人和你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犯错的几率。如果平 时对错误持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到考场上,这种“习气”只会让你更紧张,犯错几率 当然就只增不减。要想在考场上犯错几率小,就得平时重视自我反省习惯的培养,对错误“紧追猛打”。只有你视“平常”为“考场”,才能做到视“考场”为“平常”。所以坚持每天都在错题本上做笔记,长此以往,你的犯错几率会下降很多很多。
二、系统学习习惯
在每一节课时候我基本都是零碎式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内,尽量不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而是在进入零碎学习之前,先借助教材了解相应的学科系统,在心中有一个整体轮廓,要求自己一段时间内就集中学习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主题相关的知识。并且每学一小段都将它嵌入到整体系统相应的位置上,梳理一下这一章和这一个阶段我们学习的知识,这样长期累积,就能化零为整。这样的习惯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重要。据说光是一个腾讯每天就要花费一亿元用以支持微信上的各种资讯传播和知识交流,可想而知,如果你现在不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系统学习的习惯,以后不是被碎片知识拖着走,就是被它淹没。所以养成良好的知识梳理习惯很重要。
三、思维常识习惯
进入中学,同学们一头扎进题海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麻木。什么是麻木?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思维过程是:首先判断“这道题学过”然后开始检索记忆库中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做,老师上课是怎么讲解这种题的,就是不跟实际生活挂钩,只为解题而 解题。于是,不管符不符合实际,都拿着记忆中的思路去套,结果往往得出一些看起 来明显不靠谱的答案,但因为自己的解题过程、结算步骤经检查都没问题,因此对这个明显不靠谱的答案浑然不觉。所以,做题的同时还要习惯性地反问:“这科学 吗?符合实际吗?”比如你算出最后的答案是人可能有1.5个、牛有2.3头、距离 为-100米这样的结果你就要认真检查一下,这些结果与生活基本都是不符合的。
四、运动和饮食习惯
良好的营养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一个重要条件,更何况,中学阶段 既是一个人学习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发育阶段——青春期,这个阶段是长知识、长身体、增强体质的最重要、最有利的时期,所以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容忽略。同时良好的运动习惯能使你长时间积累在身体里的负能量释放出来,这样 多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唯有习惯影响一生,自信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