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竖着大拇哥的男孩就是跑回故乡种地的年轻人——曹洋石之,“洋”取自漂洋过海,“石之”寓意他要像石头一样坚强,家人都叫他石之。
石之在杨凌种地,大棚里收拾得整整齐齐,黄色的粘虫板悬在蔬菜上方,这是根据昆虫的趋黄性诱杀害虫的一个办法。
地里种着西红柿、黄瓜、萝卜、西蓝花、豆角、木耳等十几种蔬菜,石之说:“选择品种的标准就是看我喜不喜欢吃,只有自己喜欢吃,才会带着更深的感情!”
1997年在美国洛杉矶出生的石之,从小在香港和深圳长大,高中时去了新西兰,大学学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我觉得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比较少,甚至完全用不上,但是我对新西兰的农场特别感兴趣!”
“2016年,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奥克兰附近所有的农场,当地完全不用农药,牲畜粪便直接回归牧草地作为有机肥……那阵,我看着新西兰的瓜果蔬菜,耳边总响起在国内居住的妈妈的话,‘现在的西红柿没有了西红柿的味道,都是化肥催熟’!”
“西红柿是我们全家人最喜欢吃的蔬菜,有好多回忆。当时,我的念头非常强烈:回国种地!种出妈妈想吃出的西红柿的味道!”
“我很幸运,从小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做什么或者不准我做什么。爸爸妈妈一开始不同意,最起码要等我把大学念完再说,可是深度谈了两次后,他们还是同意了。”
2017年春天,石之结束了在新西兰的学业,带着他的dream漂洋过海回到了西安。他找到了“发小”韩孝忠,在杨凌承包了三个大棚:第一个种的就是西红柿。
本以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是到了11月,倾注了所有心血的西红柿因为感染了“白粉虱”和“TY病毒”,几乎绝收。自信被打得粉碎的石之,在家里大哭一场。“那时,脑海里甚至有过一丝闪念,要不要放弃?”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对国内人情世故的的适应。表面看是事情没做好,其实是我不熟悉国内的发展环境和办事方法。不过很幸运,今年袁超来了,他从小就在田间地头长大,熟悉农事。”
“我是‘太阳’,韩孝忠是‘种子’,袁超是‘大地’,这是我们三个在地里互相的称呼,‘太阳’负责总体发展及营销,‘种子’负责内外事宜的具体执行,‘大地’负责蔬菜种植。”
“我们在附近租了单元房,每天清晨四点半起床,六点多就全到地里了。”
锄地、拔草、浇水、测量温度和湿度、给大棚放风……这是他们每天坚持的“功课”,要是遇上恶劣天气,就会半夜跑到地里查看。
“来杨凌之前,我自认为懂一些农业知识,但真正到了田地里,才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今年夏天,一天凌晨突然刮狂风下暴雨,园区内所有大棚均有钢结构损坏和棚膜受损的情况……农业不仅是人与昆虫之间的大战,更多是在看天吃饭,所以要种好庄稼,对自然不敬畏是不行的。”
“同时,我们有专门的‘学习日’,就是向身边老农学习农业基础知识,核心的传承精神不能忘。”
石之的地里,既有过滤水中杂质的设备,也“藏”着各种杀虫的新科技,地里的喇叭每日念诵“地藏王菩萨圣号”。“庄稼就像我的‘孩子’,不想让它们受一点点伤害。”
今年4月初,梦寐以求的西红柿终于长出来了,当石之把成色最好的几个拿给妈妈时,妈妈哭了。
“父母从最初反对,到现在以有一个‘农夫儿子’为荣!”
不到2年时间,石之已经发展了2万多个客户,不仅有私人订单,还是公司客户。“没有特别的营销,就是在朋友圈发发庄稼、果实的样子,全是靠口碑。”
“做有机农业,成本高、科学管理起步慢、产量也相对较低,创业的回馈率是很低的,所以有机农业真的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现在,石之白天在地里忙,晚上又忙着对接客户,有时一天只能睡三个多小时。他笑说,白头发都长出来了。
“我不怕辛苦,每天踩在土地里,心里很踏实,看到结出果实,心里更是溢满幸福。朋友都说,吃我们的菜,有二三十年前的‘老味道’,听到这评价,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最近加入了 ‘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种子’和‘大地’都参加了成立大会,今后要按照更高的标准种地!”
说起未来,石之踌躇满志,他说,发展有机农业是方向,不管出现什么困难,他都会勇敢面对,只是一直有个“隐忧”:每天在地里忙活,棚里棚外,害怕晒得太黑,因为还没找女朋友呢。
朴里:
合作邮箱:285581004@qq.com
联系微信:puli-zhanghui
微博:@朴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