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跟着先生的脚步学习了《史记》中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四公子在《史记》中也只是冰山一角。四公子的小小世界,,我在其间走得却是十分辛苦。
辛苦归辛苦,但也收获颇多。每天拿着厚厚的《史记》翻看,死磕文字。在读读写写的过程中,不断地回看历史,斟酌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一 、以史为鉴,学习做人之道
先生带领我们在经典文学的珠穆朗玛峰《史记》中旅行,是有一番苦心的。看似让我们读经典,读文言文,其实是想让我们学习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并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学习做人之道。
孟尝君中,正面描写孟尝君的文字有两段话,一段是他在父亲面前为自己的出生辩解,一段是他说服父亲善待宾客。简短几句话就把孟尝君的果敢、抱负写得淋漓尽致。其他情节塑造孟尝君形象的多用他人的说服来衬托孟尝君善听谏言的品格。要么自己不说,让他人反衬,要说就说得掷地有声。
文中用少量篇幅来写孟尝君的优点,但却大篇幅来述说他的缺点与不足,让人心生厌恶。但这些厌恶之处恰恰也是世人常犯的错误,以此来警示世人的言行。作者把孟尝君的形象写得有血有肉,好似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物,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与优点之间的冲突。事物都有两面性,好的背后隐藏着坏,坏的背后也隐藏着好。当我们辨证地去看历史时,其实已没有好坏,只是一种展示而已。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为孟尝君写了一篇为自己辩解的悔过书。
先生说过,看史书不要陷入其中,要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如果一旦摻杂过多个人感情时,就会有所偏颇,失去纵观全局的眼光。
《史记》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也是为人处事的警醒。
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第三天,我们学习了《魏公子列传》。先生一早就在群里说道,读书时要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斟酌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阅读到公子去请候赢那一段时,我也入迷了。作者用候赢的细小的动作、心理及语言描写,潜移默化间衬托了公子的高大形象。“不让、俾倪、微察”等动词的描写甚是到位,通过候赢的试探衬托公子的愈恭愈和。作者通过公子在小事中的所作所为,展示他谦恭礼让及胸襟宽广的品质。此间,也衬托出候赢慧眼识君的才能。两人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笔墨正面描写公子,而是用“窃符救赵”“知恩救赵”两个故事来侧面描写公子,这样的写作手法在战国四公子的故事中非常普遍。不是空洞地表达人物,而是用事实说话,更加增添人物的传奇性,让人物饱满而不干瘪。
当天的作业是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及情节铺设的技巧。大家写得都很出彩,我的文章修改后依然被先生批为不切题。
再次看了公众号雪菲的文章《精摹淡绘两相宜 ,裁画精良自“得意”》。她从细微之处评论了人物的描写方法,一字一句中评说文章的独到之处,有理有据。并且整篇文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足以看出雪菲是花了心思及精力的。以小见大,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认真,那么她做任何事都会成功。她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看我的文章,却是背道而驰。从整体结构写起,在叙述故事的同时简单分析了人物描写方法及情节铺设技巧。以大见小的写法,只能对作业以总结的方式展现,不能具体准确地完成作业。和先生的作业要求自然有很大偏颇。
我的作业其实是在外围打转,没有真正在内里聚焦。没有焦点,模糊的视角下叙述的东西自然空洞无物。这就好比明知水源在那里,却不去有水源的地方打井,而在水源的外围到处乱转,最终两手空空。
未来,一定要认清方向、找准焦点再行动。由一个点带动一个面的学习中逐渐突破重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三、辛苦并快乐着
爬《史记》这座经典文学的高峰,对我这个小白来说,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读的过程跌跌撞撞,写的过程磕磕碰碰。为完成作业也是煞费苦心,查找资料,弄清事情原委,分析,思考,布局等等。
秦王怒怼春申君的文章,即使查了资料也是晕头转向,弄不清事实原委,分不清东南西北。最后又查了诗经、中庸等书,渴望从中得到点灵感。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写了,不论写得咋样,真是黔驴技穷,恨不能从南墙撞出去。
写作业的过程很辛苦,同时也乐在其中。每天坐在书桌前左翻右翻,好似在做一项伟大的工程似的。但这个过程也是混乱的。焦急,失望,愤怒,无力等情绪时时爬上心头。但突破时又信心倍增,价值无限。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才来到复盘的一天。回头一看,那路上的风景美好无限。一位先生带着我们走在这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一群学生跟在身后好奇新鲜。最终会走到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管享受当下就好。因为,每一道风景都是那么惊险刺激,百转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