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子,曰:“是礼也。”
【通译】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学究】
太庙是君王祭祀先祖的地方,也是君王代表百姓问礼于先祖而修为自己的地方。所以在太庙祭祀是相当讲究的,来不得半点差池。孔子每事必问一是为了敬重,二是为了避免差错。而不明事理之人就会觉得孔子不懂礼仪。
孔子这种谨慎而为的态度有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可取的是凡事都谨慎,关注到细节,不让这么重大的祭祀出现差错;从另外一点来看,过于小心也是对他人的不放心,导致下面的人不爽。管理是一把双刃剑,过了太死板,松了太马虎,拿捏是最难的。他人对孔子有这样的疑惑,就意味着孔子对人的信任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磁场是没有谎言,这就看出来孔子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差距。
【原文】(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通译】
孔子说:比试射箭不在于是否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就是这样的道理。
【学究】
孔子说射,其实也是一种礼仪,如同现代运动会一样,都是有规则的。那么在学习礼仪的时候并不在意有多少深度,首先在于有学习礼制的心态,每个人的根器不同,资质不一样,学到什么样的程度也自然不一样,不需要太多刻意,但学习礼制的心态和投入是一样的就应该一视同仁。
【原文】(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通译】
子贡想去掉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对于祭祀,你只爱惜这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学究】
牛羊为牺牲,古时祭祀用最重要的祭祀之物,也是告诉先祖当下社会五谷丰登,牛羊成群,丰衣足食的意思。如果一旦如子贡之想就偏离了祭祀的目标,孔子很清晰目标在那里。师徒对话,不在同一个目标上。
佛家礼佛敬香敬花,儒家祭祖摆上牺牲,皆是表达祭祀之人的一份敬畏心。至于取什么样的用品,在于不同风俗,如果一定要拿自己自己标准去要求他人来执行,矛盾自然就容易激化。美国总拿自己的普世价值去要求他人,结果9.11这样的悲剧就自然发生。在什么范畴做什么事是何等重要。
管理上也是一样,一定要在同一个目标上来探讨,否则不对应目标的结果自然就不会去向认同方向,最后要么一方屈服,要么一方放下,要么无疾而终。与其不能达成一致,还不如先同频再说。
【原文】(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通译】
孔子说:我完全按照周礼去侍奉君王,人家还以为我是谄媚呢?
【学究】
“大善似恶,大伪似真,大道至简。”在行为上看一个人到底是什么,真难以区分。孔子这样以周礼侍奉君王,似真似假,难以说清楚 ,既然孔子说到他人对他有误解,那他必定还是在意他人看法,所以究竟上看依然是不彻底。这里在解析社会复杂性时,明确说到人心的不可测性,也说明孔子传教的指向性。可以看出,在这一点生命的究竟上来看,孔子与老子和佛祖的确有距离。(我的自以为是)
欲知礼往何去,敬请明天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