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章的学习,我的体会是:首先我了解了什么是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动机的内部和外部论述以及动机五种取向(行为取向、人本取向、认知取向、社会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其次是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如何从个人因素、课堂学习、教学策略等方面激发动机,尤其是课堂中学习的环境对动机的影响。
所谓的动机(motivation):一种激发、指向并维持某种行为的内部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学生学习动机的障碍是多面的,如选择、启动、强度、坚持性、情感与思想方面等等。所以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学习行为是重点关注五个基本问题:人们为什么选择不同的行为?人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开始行动?人们对开始的活动参与程度如何?什么因素决定人们坚持还是放弃?人们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想法是什么?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区别人们的行为动机来源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关键是该行为的因果控制点。内部、外部动机理论可以是二分法,但实际人们的行为完全由自我决定和完全外部决定的连续体两极,还是内部和外部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是存在争议的。
动机的五种观点的动机来源侧重点不同,有的强调的内部动机,有的强调的是外部动机,有的是内部、外部动机。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有的是强化、奖励,有的是需要和信念,有的是自我效能感和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如何把握和整合各类动机理论,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本章从需要、目标、自我图式以及动机中与情绪相关度高的兴趣、好奇心、情感和焦虑来探讨。
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人们的需要中最为核心的是自主需要。由此推理,课堂应该支持学生自我决定和自主需要,要给学生胜任感和力量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愿意的尝试。教师如何从舒适的控制课堂摆脱出来,一是要有行政管理的支持,二是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更多给学生提供信息。教师避免使用控制性指导,避免使用如下等控制性词汇,如必须、应当、应该、非的这样做……,这些词会破坏学生内部动机。我发现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保持敏感,并且关心孩子的喜好、健康状况、快乐程度,孩子跟教师关系密切,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亲密关系,需要这种归属感。往往跟家长和教师具有这种亲密感学生更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
下面是支持自我决定和自主的实践指南(见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目标的确定,根据Locke和Latham(2002)的理论,目标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为目标能够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锁定在当下的学习任务;挑战性目标能够提供努力和动力;目标能够增加坚持性;目标会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实现目标。目标可分为掌握性目标、表现性趋近目标和表现回避定向,此外好友社会性目标定向。这些目标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互动联结的意义、目的和自我,从而指导和整合行为、思维和情感的中间环节。在课堂中,一个具体的学习行为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目标的设定。若让学习者置身高度竞争的化课堂氛围,学生更多是表现目标,相反如果置身于支持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则即使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也会尝试着追求较高难度的掌握目标。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温暖的、富有挑战的和掌握目标定向的,让学生感受自我效能水平高的课堂。教师要掌握课堂目标结构理论,促使学习者合理的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目标的反馈也是特别重要。课堂中教师鼓励和积极反馈目标很重要,让学生时时感知自己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的程度。目标的建构趋近学生的内部目标,能力的增长、自我决定和维持师生关系。目标适切、适中且有意义,要学生喜欢追求目标,体现出清晰、具体、合理的,中等挑战度,较短时间见到效果的,总之要让学生认同目标。要注意表现性目标和掌握性目标的合理运用,要让学生“任务卷入性学习者”,避免学习者的“习得性无助”。
学习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就是认识信念论(epistemologicalbeliefs)(对知识的结构、稳定性和确定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应抱有:知识是复杂的、不断演进的、需要花时间的、以及需要从学习中慢慢积累的。
教师要以能力增长观克服能力实体观的观点,后天的勤奋努力会让人更智慧、更聪明。把控控制点,正确理解归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如何把成功归因稳定的因素,把不成功的因素归因不稳定的因素、可控因素,期待下次的成功并为之努力。要增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可控制感。
归因、能力观、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三种动机模型的学生,即掌握定向型、回避失败型、接受失败性。这三种模型的学生对待失败态度、目标的设定、归因、能力观和学习策略各异。但当学生成为接受失败者时候,学生就会表现出预期失败、沮丧,设定目标表现目标或无目标,把失败的归因能力不足,体现实体能力观,在策略方面习得性无助,放弃目标。
鼓励自我价值的实践指南(见图示)
信念归因理论对我们教师的启示多方面的。除以上所谈及的方面,就是要时刻警惕那些缺乏动机,低期望值的孩子们采取各种的自我妨碍的策略。教师要努力用事实证明努力就会有回报,设置更高目标不会导致失败,每个人都能进步,能力可以改变。
在需要、目标、信念对动机的影响之外,情感因素对动机影响的情况如何呢?我们接着探究。
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吗?研究兴趣的心理学家把兴趣分为特质性的个体兴趣和状态性的情境兴趣。Ann Renninger(2009)提出兴趣四模型:情境情趣被激发——情境兴趣得以保持——产生个体情趣——形成成熟的个体兴趣。这里情感扮演了兴奋感、愉悦感、趣味感、好奇心的角色。兴趣促进学习成为我们普遍的认同。让我惊讶的是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兴趣妨碍学习,兴趣是我们认为加入诱人的细节从而使学习者的注意力转移,从而阻碍重要信息的学习(值得反思的观点)。
好奇心的在学生的一定的认知基础上,他们在自己知道的自我图式中发掘知识的缺口,失衡的地方,让学生猜测、提供反馈,要恰当运用学生所犯错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激发的行动指南(见图示)
TARGET模型:T,即布置学习任务(task)特点;A,即学习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权(autonomy)和控制权;R,即认可(recognized);G,即分组(grouping)练习;E,即评估(evaluation);T,即课堂时间(time)的安排。其中任务的价值,超越任务的价值的真正欣赏,真实的任务;选择是有限制的选择,太多的自主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太少的自主让学生感觉厌烦;认可成就,不要轻易奖励学生原本喜欢的活动,对发散性思维的作业要个性化的点评,标准化的表扬;分组、评价和时间安排,分组要每月轮换,学生自由组合,评价要谈话竞争性评价,要精心做好时间安排,灵活的时间安排,要注意学生完成任务的完整性才能保护学生的坚持性。
课堂中促进和妨碍动机的教学策略见图示:
综上所述,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策略?
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组织性,不被随时打断或中断。
第二,教师应该有耐心和支持性,把学生的错误是为学习的契机。
第三,学习的任务必须有合理的挑战性。
第四,学习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
在基础上,激励学生做好一下事情:一是我能行;二是我想做;三是我知道怎样做;四是我有归属感。
学校一定要与家庭社区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见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