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理法相融                 ——《解方程》教学反思

曾经谈《方程》色变,首要原因是其抽象性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如何解决?也曾想了不少方法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但效果不甚理解。在多次阅读俞特的《种子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践,慢慢自己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尝试画图,直观展示。

例如X+5=9, 这样的方程,学生很容易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同时减去5,从而得出X=4.可一旦方程变个样子:5+X=9,有的孩子就会算成从两边同时减去X,从而变成5=9-X,如此使得方程更复杂了。一开始的时候,我的解决方法是引导学生画出有托盘天平的实物图,学生也能理解,但很麻烦。于是我想了一下,学生画线段图是有基础的,于是就尝试线段图。但如何表示左盘与右盘相等呢?我尝试引导学生利用两条虚线表示相等关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对比辨析,找准关键

本来较简单的方程已经解决,但一碰上类似9-X=5这样的方程,学生又不会了。怎样办呢?学生的做法是:左边加9,右边变成9-5,完全不根据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减一个数就要加一个数,从而把9抵消。右边再减9发现不够,就把式子反过来写,当得数刚好正确时便强化了学生的错误认知。

而书本介绍的方法“两边先同时加上X,变成9=5+X,再左右交换并计算”虽然符合等式性质,但学生不明白为何要舍近求远,写得如此复杂。

怎么办呢?我同时出示“X+5=9与9-X=5”两个方程,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对比辨析。学生开始领悟:原来在方程9-X=5中,左盘一开始并不存在X,所以先两边同时+X,而相比之下,“X+5=9”这类方程则不一样。对比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经验,解决方程首先要让X存在于左右盘当中,才能求解。

    方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但结合画图,做到数形结合,理法相融,问题解决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