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
孩子们小的时候,一天天的盼着他们快点长大,常常于纷繁忙碌和疲惫中,向往着等将来孩子们羽翅丰满,自己恢复了自由之身后,就能无所拘束的去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了。
可是,嘎娘发现,等孩子们逐渐长大,自己从原有的模式中剥离的过程,其实也挺痛苦。
儿子住校快一个学期了,嘎娘才逐渐适应了自由的日子,开始朝自己向往的生活起步了。
这些年的生活模式都是以孩子为轴心。如今随着轴心的撤离,生活瞬间变成一团乱麻。
嘎娃住校之初,嘎娘原有的行走坐卧、饮食起居模式全部打乱。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
一连好多天,嘎娃爹娘都很茫然,都不知道下班后该去往哪里,更不提做什么饭了。
厚着脸皮睡人家硬板床,吃人家的餐厅,心情忐忑的逛人家的运动场 ,走人家的塑胶跑道——两个孤独的中年人,寄居在不属于自己的区域和年龄段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和无所适从。
而嘎娃在对新环境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快就适应了高中的生活节奏。义无反顾的奔向了自己的新生活,全然不顾被抛下的的无所适从的爹娘。
看着儿子义无反顾的样子,失落的嘎娘为此偷偷的抹过几次眼泪——娃真的长大了,要离开娘了。
起初嘎娃爹娘都挤在嘎娃简陋的宿舍,因嘎娃的不胜其扰,嘎娘只好一个人夹着铺盖卷儿回家睡,留下受欢迎的嘎爹担负陪娃的使命。
没有了娘儿俩的叮叮当当的角逐的家,也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烟火气息。
一个人的家,填满孤独,完全不是嘎娘忙的焦头烂额时所向往的宁静。夜变得很慢长,书夜读不进去,电视也懒得打开……不用每天怕娃迟到而被闹钟叫醒了,反而失眠了。
断舍离的痛苦,还让向来刀枪不入的嘎娘,平生以来第一次喝了中药。体验过了那种苦不堪言的味道后 ,终于确认随着娃的成长最终要离开娘,离开家的事实。
再不用每天一下班就着急忙慌的回家了,也不用绞尽脑汁的变着花样给娃做饭了。
嘎娘也在心里觊觎着离开娘的指挥棒的娃,在对待人生和学习上能发生质的改变。
不用按照无肉不欢的嘎娃的口味做饭了,嘎娘的味蕾逐渐复活起来。
嘎娘认为,人的饮食结构在小时候就打下了基础,很难改变。儿时味觉中所谓的美食也许才是开启幸福感觉的源泉。
于是,嘎娃爹娘终于为满足自己的味蕾做饭了。喝上了香甜的玉米面粥,就着淋了香油的咸菜吃上了地瓜和窝头。过上了僧侣般清淡而简单的生活。
每到周末仍然包饺子,但却是薄皮大馅的素馅大饺子。
因为,暂时还没有迷恋上广场舞,下班后的黄昏,两个人就去公园、广场,各自听着小说散步,身心放松,却也清新惬意。
回到家看看书的嘎娘,甚至想再造个煤油灯,想找回那种就着“洋油”和烤焦的头发味看书的“原味”。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也是一场人生路上的相互摆渡,相互圆满的过程。他们的青春圆满了你对老去的遗憾,他们的离开圆满了你对远方的向往。
嘎娘开始觉悟,放开娃们,让其各得其所认真的生活,也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
只要爱在,心中那根温暖的线始终是彼此的养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