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干净雅致的川粤菜馆,由于疫情影响,偌大的餐厅只坐了零散几桌顾客。
我选择了窗边的位置,点好菜,沏上茶,悠然得看着窗外的绿树和行人车辆。
今天要见的朋友是在教练课堂上认识的一位同学。
第一天上课,他坐在我旁边。还记得中午下课时,我们相邻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交流。他说得很多,语速快而坚定。印象很深的是他习惯向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说“不”。
后来发生很奇妙的变化。这个在第一天用刺猬来形容自己的朋友,几天的课程结束后,居然变成了温暖柔和的太阳。
后来我们在一些场合“偶遇”了几次,感觉他浑身上下发着光似的,和他讲话时措辞不用小心翼翼,他的笑容是包容和接纳。
他的神奇变化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有了今天这次约见。
今天的主人公:Bill(化名)
1/我是为什么而活
忽然一个像风一样的蓝色身影闪了进来,迅速落在对面桌上,满脸笑容跟我打招呼,就像熟人见面。
我抬头一看,几个月没见,Bill给我的感觉又变了,他今天穿得很休闲,与往日在课堂上见到的风格不一样,更有生活化和亲切感。
Bill是75后,98年大学毕业,有二十二年工作经验。一直在通讯行业,期间有过两段在大型国企和外企工作的经历,两次创业经历。在企业里都做到高管职位,到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于是选择出来创业。
大学毕业后一直冲在业务一线,打单赢单对于他来说轻而易举。
2016年第二次创业,他开始到处求学,经营管理、投资营销,人力资源,用他的话说“只要觉得对经营公司有用都去学”。
2019年偶然走进教练的课堂。他果断转身,选择放弃正在经营的公司,彻底走上了“教练”这条路。
“是什么让你能下这样的决心?”
“当我在想,‘我是为什么而活的’,就坚定了。”
“那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是为感动和温暖而活。”Bill缓慢轻柔说出这句话。
2/跨越彩虹桥
“我觉得我活反了,本应该把感动和温暖给到最爱的人。以前却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了客户。”
整整二十多年的职场经历,Bill都在“前线打仗”。
“赢”是他坚定的信念,也是他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
然而,在这个信念的里,他时常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边的人。这种“赢”的信念建造了他的行为反应模式,就如他形容自己是“刺猬”的感觉。但他并不喜欢“刺猬”。
“以前当别人挑战我的时候,我会去证明自己能行。”
“你怎样知道‘你是为什么而活’的?”
“去年我经历了一场教练对话,在对话里我找到了核心价值观,看到了一个很清晰的画面,一个不知道是塔,还是庙,还是坟墓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那天之后,我开始放下了。当真的放下那些执念之后,天空就开阔了。真的全然对世界保持好奇时,发现世界真的好大,不知道就不知道,很正常的。”
“开始允许自己无知。”
“我以前习惯用左脑,因为看见才相信,后来变成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心中有一份感动在流动,我不是为了赢而活的,不是为了证明我能行而活的。我是为了这份感动这份温暖而活的。我终于知道什么对于我来说更重要了。”
“就像在跨越彩虹桥。如果跨过去了,就可以去到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跨过去,就只能停留原来阶段,以后想再跨越,就难。”
“你跨过去了吗?”
“这一年都在跨越。”Bill语气安静,沉着,虽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相信答案已经在他心中。
生涯彩虹图是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 E.Super)提出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在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从生命之初0岁,到生命尽头。
纵向层面代表我们一生中可能要经历的角色和身份: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见下图)
舒伯认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年龄的增长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有颜色部分的面积大小表示在该年龄阶段各种角色的份量。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扮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有重叠。(选自百度)
“你看一下,在45岁时‘工作者’是空白的,中断掉了。”Bill又掏出手机,指着彩虹图给我看。
我还留意到,在45岁时‘学生’的份量几乎刚好填补“工作者”缺失的部分。Bill不正是2016年开始到处求学吗?
3/陪伴孤独的灵魂
Bill的第一次创业是从2010-2012年。那时他已经在通讯行业的大型国企和知名外企有了12年的经验,做到了高管的位置。
用他的话说“觉得自己小有成就,很骄傲”,于是出来创业。出来后明显发现“平台”和“个人”的巨大差异。
“当我背后是平台,平台就是背书,客户很容易做决策。然而当我背后只有我自己时,客户如果选择和我合作,他的压力会非常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是不一样的。”
“即使客户还是很重视我,他可能会找各种方式和我保持关系,但不会轻易把一个项目签给我做。”
“那你现在回头看当年创业,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我当年是在迷雾里看世界,在大平台里达到的成就并不是我个人努力的功劳,它是有企业的光环。但那个时候的我是膨胀的,认为自己挺了不起的。出来后才发现客户没那么灵了。”
“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样做?”
“把关系弱化,每一次都把它当作新的开始,放下固有的东西,保持谦卑和无知。”
“打个比方,就好像我每一次和你见面,发现你都和之前不一样。如果我还是带着之前对你的认知来和你见面,可能就有限制性,我会错过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Bill面带微笑,双手轻放在大腿上,两手拇指和食指轻轻触碰,形成一个“心型”,这是他惯常的手势。
“那你的第二次创业又是怎样的?”
“因为第一次失利了,所以第二次低调很多。就像第一次不会游泳就急忙跳进水里,第二次就谨慎很多。我以前一直做业务,对经营管理,财务,人员招聘这些其实不懂,所以开始到处学习。”
“我最大的感受是:企业的创始人,CEO的格局就是企业的格局。或者说他的天花板很容易成为企业的天花板。”
“你认为的天花板是什么?”
“心的大小,愿景的大小。打个比方,有些创始人的愿景很大很深邃,他60%是为企业赢取利润,40%是做跟他不相关,但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有些创始人却只追求自己的安逸,或者有一些是没有安全感,喜欢打压高管。”
Bill快速的回应了我的问题,接着又笑着说:“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未必正确哈。”Bill的这点补充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他的谦卑和温和。
“关于创业,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创业者,给自己找一个教练吧。”Bill停顿了一下,开始忆起往事。
“经历了就业、创业,起起落落,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孤独’。”
“CEO和高管们一步一步爬上来,有自己的成功路径,相信自己是‘OK’的。但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他们平时会有很多冲突。”
“当内部有很多不同的声音,需要做决策时,CEO需要从几个声音里拍一出来。拍的时候可能是坚定的,拍完之后内心是彷徨的,孤独的,紧张的。”
“我们从小到大的文化告诉我们,这道题你做对没有,现在是我拍对没有。这一拍决定了公司的方向,公司的方向走对没有?是未知的。”
教练就像一面镜子,让CEO清晰看到自己,跟自己的内在对话。哪怕已经决策完了,通过教练,心稳了,更加坚定了。
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做决策,我们不知道是用左脑还是右脑,用理性还是直觉做决策。教练是陪伴,在彷徨过程中给到的一份坚定,在高能量之下继续往前走。”
“所以你很坚定了,未来作为教练,作为镜子,去支持这些‘孤独’的高管吗?”
“是的!”
写在最后
过往有过很多次与朋友、老师、客户以及我敬佩的人进行这样深入式的“闲聊”。
征得对方的允许,第一次尝试把这样的“聊天”作为素材写成故事、访谈录或者其他题材等文章进行分享。
这次与Bill聊了五个小时,从午饭到下午茶,聊到接近晚餐时间。
还有很多精华内容,在后面的文章里一一分享。接下来我会坚持把这种“深入式的闲聊”整理成文章,敬请持续关注。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