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以前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什么事情做不好就发脾气,哭闹。1岁多的时候,玩积木就爱往高了搭,但是很快就倒,立马就生气,发脾气,哭,扔、摔。再后来,每次买了新玩具,玩不太好,就同样开始发脾气,哭闹。但是,很多新的事情都愿意去做尝试,比如穿衣服、端饭菜、扫地、用筷子,最开始总也做不好,总要一次次地发脾气。
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给她买新玩具,因为总会遇到她玩不好的时候。后来,问起其他孩子的父母,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又请教了老师才发现,这些,都只是孩子一种情绪的表达。
孩子受挫,遇到一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生气,发脾气,都是正常的现象,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这表明孩子是一种上进心很强的人。但是,要观察孩子一点,发脾气过后,还会不会去接着做,接着练习,直到做好为止。
就像同样是玩乐高玩具,有些孩子组玩时候,倒了,坏了,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能会一遍遍地来,直到达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最佳的状态,也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达到的状态。但是,还有很多很多的孩子会像菲比那样,一开始不熟悉,总是受挫,不是这没搭好,就是那边歪了倒了,然后就生气,发脾气,摔了,扔了。
可是过后呢,第二天,还会不会再玩了?
如果还继续玩,继续练习,那么肯定会一次比一次做的好。这个结果当然也不错。
如果从此就放弃了,那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实,抛开发脾气,哭闹,我们追求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这个过程中,那些哭闹的孩子看起来更让我们心烦而已。
而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到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只是情绪的发泄,我们就能够坦然接受了。即使我们现在已经成人,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好,照样心情也会低落,也有想发脾气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
认识到这些,心态放平和,就能很好地应对孩子的这一表现了。大人如何反应,如何引导,也决定着孩子是否能够继续耐心地做下去,也决定着孩子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否正确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更有耐心地学会一种新的技能。
试试这样的方法:
第一,观察。认真观察孩子哭的表情,看他们是否看大人,是真哭还是假哭。如果是真哭,真的是因为受挫而哭闹,可以理解,也可以接纳。如果是假哭,一边哭一边看着大人的表现,故意在大人面前耍性子,那就可能会有其他的无理要求了。
第二,让他哭。在观察好孩子哭的原因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发泄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哭一会儿,不要急着安慰,急着讲道理,因为孩子哭闹的时候,你说的任何话她是听不进去的。自己曾经一听到孩子哭,马上就过去,“怎么了啊?是没做好吗?没做好怎么就哭啊?重新来不就行了?”一下子自己就紧张了起来,只想让孩子赶紧停止哭。可是这个时候,我说的任何话,孩子都没有反应,依然在哭。
给孩子哭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大多数孩子哭个10分钟也就累了。但是,哭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确保安全。你什么都别说,可以给她擦擦眼泪,擦擦鼻涕,拍拍。这些动作就表明,妈妈知道你难过,你生气,你不开心。
第三,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行动。在孩子哭的声音小下来,或者停止哭了之后,再跟她好好说话。“哭够了吗?哭够了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孩子还不说,你可以就你观察的事情,比如她做什么失败了,把东西捡回来,重新教一遍,或者再做一边让她看着就可以了。
不批评,不说教,只鼓励孩子再进行下一次尝试。直到她成功完成,再给一次奖励。用行动教会孩子,只要尝试,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学会的。
第四,及时巩固成果。孩子做不好哭闹,还可以适当使用惩罚和奖励的手段。玩具玩不好就哭闹,可以在做完前三点之后,惩罚减少玩该玩具的次数,或者直接没收,等下次再玩的时候,提前约定,玩不好不能生气。如果孩子做到了,及时奖励,今天玩玩具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也没有生气,夸一下,或者奖励一个好吃的。下次再玩的时候,这样的毛病就逐渐减少了。当然,也适用于做其他的事情。
其实,在面对孩子受挫时生气,哭闹,最忌讳的还有三件事情:
一是自己比孩子还生气,对孩子发火。如果自己都没有控制好情绪,那孩子的哭闹只会更凶,最后也闹得双方都很不愉快。
二是打孩子。孩子根本没有还手能力,打孩子,本就不公平。见效快,但是治标不治本,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三是上来就讲道理。哭闹的时候,你的道理孩子是选择性盲听。根本进不了他们的耳朵。所以也是白费口舌。
如今,菲比的这种毛病已经改正了很多,现在已经能够很有耐心地去玩乐高了,依然很爱尝试新的东西。孩子的成长中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更多不会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哭闹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打击掉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