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时,老师说“生命在于奉献”,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美丽的骗局,老师没错教育也是对的,就像纯真的童话,不会有人去测量故事的真实度。
有一回,新浪文化频道开过一个讨论专题“人生的意义”,引来潮水般的参与者,各家之说皆高谈其理。除了爱思考的人类,不知道其它动物是否也这样想过?
如果用萨特式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去理解,活着,为了体验。
只有活人,才会体验。张开每一处感官,体验自然万物世间百态;体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体验囊萤映雪功成名就;体验挥金如土鳏寡孤独。
但体验只是针对个人内心的动词,逻辑上注定了短暂的一生只能体验到其中的一小部份,所以我们需要品读,需要影视,需要朋友来满足欲壑难填的体验。也因如此,产生了艺术,一支曲子一张画一首诗,都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来产生内心的共鸣。
还小时,每年拿完压岁钱并用铅笔压着头顶在墙上偷偷地画上一条线希望自己快快成长,就像松树的年轮,那块墙已经烙上了成长的刻度,而成人后迷茫与失意的负荷,却让人怀念起童年的柳笛,为何我们总在追求失去的体验呢?
贫穷渴望富裕,富裕渴望真爱,真爱渴望长久这一个无尽的追求就是一生疲于奔命的动力。原来,人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未得到或者一去不返的体验,而非单纯的物质与权位上的占有。
这,似乎存在一种可笑的观念,燃尽一生的精血只是换来随之即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