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3岁孩子的心理营养:安全感
孩子从妈妈的子宫里分娩出来,身体已经分开,但心理还未分开,孩子认为还是和妈妈连在一起,此时是共生的关系。孩子要经历和妈妈由共生到分离的过程,才能走向独立。
安全感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的重要。如果缺失安全感,孩子会控制父母,不愿让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妈妈如果缺乏安全,会因为内在有很多东西没被满足,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希望能控制另一半或周围所有人,出现偏差性行为,比如在家庭中检查老公手机,在工作中会因为过多的控制导致事业不成功。成人的偏差性行为,不是当下发生的,而是在0-7岁时种下的种子,在青春期时会通过叛逆等行为表现出来。
安全感形成的时期:4-10个月龄
此时的孩子发展到了爬的阶段,孩子会爬到外面去探索新的世界。爬了几步,外面很黑,赶快爬到妈妈身边寻找安全感,这时妈妈是喜悦的,满足的,抱抱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会被满足。如果此时,妈妈在和爸爸吵架,妈妈是生气的,愤怒的,孩子爬到妈妈身边时,会觉得妈妈比外面陌生的世界更加可怕。身体和大脑的恐惧就像印痕一样存在于孩子的身体和大脑中。当我们的生活出现莫名的恐惧与惊慌时,不要抵抗,接纳他,拥抱他,让恐惧流淌到全身,让他自然流淌走。
建立安全感的方法:爸爸爱妈妈,妈妈情绪稳定。
10-16个月龄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此时的孩子探索欲望强,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摸。当摸到插座时,我们会说,不许动,有电,危险!去摸可爱的小狗时,我们会说,不许摸,咬死你。他要到外面玩,我们会说,天黑,有人贩子,别去。
恐惧,能把事实放大100倍,可以让孩子远离危险,远离恐惧。但也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发生改变,容易形成胆小自卑,会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方式。
对生活中发生的什么都没有底,就会很恐惧,当有恐惧时要勇于直接面对。对生活有底,对死亡有底时,觉得死比现在还好,会不怕死,勇敢的面对现实。比如癌症病人。
胃癌病人与死亡对抗,到处治疗,活在担心与恐惧中。如果接受死亡,知道自己不久到天堂,人总有一死,就会接纳现在发生的一切,享受当下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害怕演讲,那么就去上台演讲,直接面对恐惧的事情是克服恐惧的最好方式,反正死不了。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孩子好奇饮水机,可以让孩子摸一下水。刚出生的小狗,可以抚摸一下,让孩子充分的体验。16个月龄的孩子想要自己下床,不敢让孩子自己下床,怕孩子摔坏是大人的体验。孩子身体又软又轻,通过体验下床获得了自信,也就会获得安全感。自信对一个人的安全感建立很重要。
一个自信的人就算他一无所有,他也是有安全感的,一个不自信的人就算拥有很多,他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会更加拼命地想要更多。
方法: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充分的去体验。孩子挑战成功,会发自内心的喜悦,进而转化为对自己的欣赏,成长为自信,敢于与他人联结。否则就会出现狭隘,盲从。
16个月-两岁半安全感的建立:
这个时候,孩子会面对和妈妈的分离,妈妈要对宝宝种下一个心锚。此时的宝宝会有自己的主见,会说“不”,在空间的敏感期。
上幼儿园时和妈妈的分离,解读为有妈妈不要我,如果妈妈没有给孩子种下心锚,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印痕。我们身边大多数人没有安全感,没有幸福感,父母是焦虑的。有的国家有法律规定,孩子不到3岁不准上幼儿园,等3岁以后孩子和父母分离好了才能上。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天是命。父母去上班或离开孩子的视线,孩子会哭闹,告诉孩子,天黑了父母就回来了,给他种下心锚。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会专心于身边发生的事物。可以跟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感知和学习到分离。
有时会听到有大人说:你再哭(调皮,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儿子会说话,会告诉妈妈,你千万别这么说,我会有印痕的,孩子会为父母无知买单。
2岁半到3岁安全感的建立:
此时孩子需要:过渡性重要他人,比如说玩具。这时候,由于上一阶段没有和妈妈分离好,或者是父母强制性和孩子分离,孩子会在某些东西或身边抚养他的其他人上获得安全感,比如毛毯,姑姑,小狗,老师等等。有些孩子会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带着毛毯,父母会很着急,其实是安全感没有被满足。安全感被满足了才会放下,不被满足会一直紧紧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