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对这类题材的电影,基本上我是不太喜欢的,无非就是白人歧视黑人,自觉上等,然后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国家政策指导,黑人和白人在美国可以和谐相处。
但是绿皮书让我感觉印象深刻的是,博士一直在维持自己的“体面”,不吃KFC,不在草地上解决,情书要写的文绉绉...嗯,上等人的decent.
反而托尼是白人,没有文化,不拘小节,看起来一点都不体面,但是仅仅因为他是白人,似乎就有了某种特权,他身上那种自信是博士无法拥有的,仅仅因为博士是黑人。
人类的歧视似乎无处不在,地域歧视,肤色歧视,学历鄙视链,专业鄙视链...似乎每个人都在比较,把每个人的特质都标好了分数,总分不能低,各项单项也不能低,才算decent.
这样造成的问题就是,反鄙视链。例如仇富,例如高分低能论,例如班里第一名给最后一名打工,这种故事广为流传,听起来很解气。
哎,何必呢?人和人之间,人和其他生物,难道就只有不同?我们之间的相同点不是更多吗?何必老揪着不同点,各种鄙视呢?这样才能凸现你的优越吗?
我一个国内最高学府的朋友告诉我,她学姐回校做就业规划分享,说自己进了某律所,薪资可以让自己在深圳维持decent的生活。她当时会觉得如坐针毡,似乎名校的光环、体面的工作就能让一个人从心里觉得自己是上等人。
高晓松有一次在一个节目里面批评一个求职的男生,清华培养你不是让你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是让你有家国情怀,给国家做贡献的。现在多少人都觉得我凭借我名校、我的家境,我可以拥有decent的生活,你没有,我就觉得你不行,我们不是一个层级的人。So? And then? That's all? 封建社会吗?奴隶社会吗?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满足温饱以后我们需要有安全感,需要社交,需要受到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难道贬低别人,鄙视别人,才能让自己觉得可以受到尊重吗?优越感就是自我实现吗?
Hey,清醒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