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心得太早
懂事,听话,是传统观念里好孩子的典型标签。多少家长期盼着孩子懂事,多少家长羡慕着别人家孩子的懂事。
孩子懂事,真的是好事吗?
最近61有一个让我感觉懂事的表现。每天晚上睡前洗漱,是我的情绪脆弱时间。这两年我独自抚养61,忙碌一天下来,特别希望她能尽快上床入睡,但61洗漱时总是很磨蹭。这让我很容易炸毛。
一天,在我提高声音催促她快点刷牙后,她凑到我面前,满脸堆着笑容,用甜甜的声音说:妈妈,我爱你。我垮着的脸不由自主的笑了,忍不住的嘴角上扬。接着,她伸出小手拉了拉我,继续满脸笑容,嗲嗲的说:妈妈,您辛苦啦~~~
我立马缴械投降,这两句话真是药到病除,即刻见效,那个温柔妈妈又回来了,还带着几分歉疚:不辛苦不辛苦,妈妈只是看你动作这么慢,有点着急,妈妈希望我们能早点休息。
我一触即发的火,灭了。女儿的察颜观色,让我意识到她长大了,这一年来,我一直力图训练她与人共情的能力,似乎有些成效。但她那满脸笑容和故作可爱的声音,总让我感觉有些怪怪的,她似乎是在讨好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情。
我跟我的心理老师谈论了这个问题。
老师:那一刻,实际上是女儿在“扮演”着你的妈妈,在安抚你的情绪。
我:这样,不好吗?抚养孩子太累了,我的情绪也需要被照顾和理解啊。让孩子承担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当然,我自己也是隐约觉得有点不好,我觉得她有点讨好我的意味。
老师:孩子这类看起来好像很“懂事”,体贴照顾大人的行为,可能是压抑了很多自己的需求,去满足成人。如果这样的情形长期积累,孩子可能会难以发展好他自己。比如,我有一位来访者的男友,40多岁了,每天晚上8点前必须回家,陪伴他的母亲,所以他到40岁的年纪还没有办法结婚。
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妈妈晒自己年幼的儿子多么体贴懂事,懂得照顾妈妈。
有多少女儿在扮演着妈妈的“母亲”,多少儿子在扮演着妈妈的“老公”。
那当孩子这样“照顾”大人时,大人该怎么做呢?
我跟心理老师进行了一番讨论。应对的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大体思路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帮助她说出来。
又一次,当女儿对我说“妈妈我爱你”,“妈妈辛苦了”来安抚我时,我的回应是,蹲下来,望着她的眼睛说:宝贝,你看出来,妈妈有点心烦着急,快发火了,对不对?
女儿点点头。
我:谢谢你这么关心妈妈,妈妈确实又着急了,因为我白天做了很多事,现在有些疲惫,希望我们能尽快洗漱完,早点休息。
我:不过,妈妈是大人,妈妈会努力照顾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你做好你自己的事就够了,好吗?
女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重复了一遍:妈妈是大人,妈妈可以处理自己的情绪。
然后我们抱了抱。
最后想补充两点:
1.这里并不是说孩子懂得体贴照顾他人就是不好的,不正常,需要家长干预,孩子得 “熊”才正常。
常常看到一些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逻辑,不知是哪里来的,还特别强大。就像一说给孩子爱和自由,就有人跳出来说宠孩子是害孩子,慈母多败儿。
自由必然伴随着规则的建立,健康的爱和没有规则底线的溺爱,完全两码事。
孩子的懂事健康与否,需要家长自己辨别,这也是做家长特别难的地方。孩子到底是长大了懂得体贴关心他人了,还是在压抑自己满足大人?
2.妈妈的负面情绪怎么办?
只有自己亲手抚养过孩子,才知道养育孩子真的是特别特别耗费时间心力的一件事。我最近常常在想,如果我生孩子前清楚的知晓了作为一个妈妈要为孩子付出的,我还有没有勇气生孩子。世事总是,无知者无畏吧。
妈妈,或者说孩子的主要陪伴者和抚养者,真的是特别需要家庭其他成员和社会系统(让人放心的幼儿托管机构,专业的医疗系统,靠谱的家政人员等)的支持。
孩子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无法得到好的照顾,难以健康成长,我们的明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