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
先生的意思是说除了人情事变,这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事了,喜怒哀乐不也是人情吗?从看、听、说、做,再到富贵、贫贱、死生,都是“事变”,而这些“事变”都只在人情里体现。也就是说人这一辈子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人情事变,都只是人的感受而已。我们看起来是在和所谓的生老病死、富贵贫贱、名利得失、成功失败打交道,其实只是在和自己的感觉、认知、情绪、情感打交道,所谓的人生修行归根到底也不过是人在面对人情事变时应对自己感受的基本操作而已。
比如,何为幸福?幸福是指一个人得到满足后产生的喜悦,而这种满足的喜悦如何定义?一个接连好几天都吃不上饭的乞丐,突然接到好心人给的一个热腾腾的包子,他就感觉很幸福;而天天能吃上包子的人,自己穿得粗布麻衣,看见别人光鲜亮丽,可能就没那么幸福;即便是土豪大款,看到街边悠闲自得的乞丐,也可能羡慕其幸福的活法。其实哪有所谓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只是人在面对人情事变时的自我感受,不管是流落街头,还是豪车美宅;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锦衣玉食,都会有人感到幸福,又会有人感到不幸福,这都只是不同人不同的感受而已。
所以我们拥有的世上的一切也都只是感受,我们定义的生老病死、富贵贫贱、名利得失,甚至是鸡鸣狗叫、走跑跳投、好恶美丑等等,都只是我们一系列感受的集合。当这些所谓的“人情事变”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认知、感觉、情绪、情感也会发生变化,而如何能控制好这些感受,这才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
那如何能修炼自己控制好这些感受呢?阳明先生也支招了,“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先生的意思是说控制好这些感受的关键是要能做到“中正平和”,而“中正平和”的关键就在于“慎独”。
那什么是“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整合起来的意思是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行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内观、反思、调整、实践,学会自我管理。针对自我管理,阳明先生也给了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第一是分析,通过内观,想清楚自己有什么不好的感受,尤其是私欲;
第二是目标,想一想要通过什么手段能克掉这些私欲;
第三是信心,人本自具足,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三天,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是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掉一种私欲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另一个私欲;
第六是学习,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是检验,当确定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要多在“事上练”;
第八是反思,想明白为何自己会有这种私欲,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以上就是阳明先生教给我们自我管理的八步法,人生苦难重重,只有不断修炼自己,才能“中正平和”,以达到“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