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习惯了睡觉之前打开“朋友圈”,看看“朋友”们的动态是什么,虽然每天都差不多,美食,美景,心灵鸡汤,却仍然乐此不疲。杨林的“朋友圈”不一样,没有美食,没有美景,只有别人看不到的焦虑,这种焦虑偏偏我却看得到。
毕业的时候,离开了好不容易熟悉起来的地方,来到杨林在的这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彼时于我只是刚刚离开大学校园,之于杨林已经工作了四年。这四年来杨林一直在亲戚家的冻品配送店里帮忙,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忙碌且冗杂。
我跟杨林相识在高中,也是在那段青涩的时光里成为挚友,多年不见又难得同在一座城市里。初来乍到的我,周末要花上两个小时,穿过大半个城市来见他。
我的第一份工作比想象的来得得心应手些,每每与杨林聊起未来,总觉得一片光明。而杨林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原来,这四年的经历,杨林的内心已经不似初识时那般的阳光开朗,那般的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更多的是这四年里慢慢累积起来的不安与彷徨。见面时,能感觉到他想将这些一吐为快,而我想了解他这四年来的变化,所以我一直做着聆听的准备。
拿到高考不上不下的成绩单,杨林既不想去上学费更高的专科,也不想继续留在学校当复读生,那时候的他并没有觉得读书有多重要。于是,选择了接受母亲的建议来到现在的城市,做了现在的工作,一开始也觉得没什么不妥,毕竟也算开始养活自己了,不用再向家里要生活费。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就这样一晃过了四年,而四年来自己除了年龄其他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也熟知,他现在的工作确实算不上一技之长,在店里就是配货送货,由于是亲戚家反而更加要任劳任怨。我知道他的不安来自对自己的质疑,对生活局面的无力感。
事已至此,杨林决定尝试去改变,没有一技之长,那就照样子开一间冻品配送店,毕竟对这个路数比较了解,或者回老家的小镇开间早餐店。有了这个想法,杨林开始盘算了自己的存款,最终发现只能打消这个念头。一个是家人不支持,一个是家里需要改善居住环境。
杨林说到这个的时候,我想起了高中时去杨林家的样子,逼仄的瓦房里住着一家数口人,我的到来似乎让他的爸妈略显窘态。于是,就这样杨林把这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和家里的钱换了一间旧公寓,勉强够已经长大成人的兄弟姐妹们居住。时至今日,我还能偶尔从杨林口中得知他有一个被没文化困在老家小镇的哥哥,走不出去,静不下来。可以说身无分文的杨林又只能继续在亲戚的店里,依然在凌晨四五点起床,送货配货。
我也好奇既然看不到未来,为什么不换份工作,更何况现在的工作,亲戚家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尊重。杨林说自己已经过了进工厂当普工的年纪,却偏偏也没有足够体面的学历去找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回炉再造,对他的家庭来说难以等待,想来想去总迈不出离开的那一步。刚参加工作的我,体会不到杨林内心的困境,除了陪他多喝杯酒,愿他醒来仍是那个曾经的追风少年外,我别无他法。
熟悉了这个城市,认识了新的同事朋友后,和杨林见面的次数变少了,联系更多是在社交软件上,隔着一段距离,聊的内容慢慢的变得不痛不痒。后来,离职换新工作,虽然还在同一座城市,但距离也变的更远些。加上忙于适应新工作,与杨林的互动变成了朋友圈的动态点赞,或者恰到好处的评论。
又过了快两年的时间,杨林的工作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反而更多了些焦虑。我想跟他之前提到的那个女孩有关吧,可惜最终只是让杨林徒增烦恼,现在依然孑然一身,让曾经想要寻求改变的杨林,又多了一个顾虑。
对于杨林的朋友圈动态,每每看到,都会猜一猜这一条动态的背后,杨林是怎样的状态,或喜,或悲,或有感而发。也想一想我们之间如何从亲密无间的挚友变成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像我们这样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变化造就,还是生活轨迹的不同使然。
不可否认,生活让我跟杨林的距离越来越远,本以为彼此会多有不同,但发现原来杨林在朋友圈里的焦虑,我也逃脱不了,那时候的意气风发,在这些年的职场经历中已经少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正在和世故博弈。那时候所认为的光明未来,正在现实的重锤下一步步妥协,只为能过好一个平凡人该有的一生。我与杨林一样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有着一个普通的家庭,想要改变时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羁绊,年岁渐长,这样的羁绊也越来越多,“朋友圈”的不安此时竟成了一个备忘录,写满曾经的年少无知和远大前程,在妥协的夹缝里保存着改变的希望。
当我们刷朋友圈,我们可以看什么,看别人的现在,看自己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