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第19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一)
《七武士》讲述日本战国时期,七名流浪武士受农民雇佣抵御四十名山贼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场面波澜壮阔。
(二)
在观看本片之前,对于日本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宫崎骏的动画片,和《午夜凶铃》、《咒怨》等恐怖片。日本的武士片一直没好好看过。但是看完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觉得武士片才是代表日本电影最高水准的电影类型。
当然,武士片是借黑泽明之手登上类型片的巅峰,这情形如同中国的武侠小说被金庸改造后提升到通俗小说的最高境界。
这部电影的问世,展示了日本电影的世界级编导阵营。
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史诗片,它的妙处无穷无尽,可谓常看常新。
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的特色。
(三)
1、性格。
本片长达210分钟,除掉中场“休憩”约10分钟,仍有三个多小时,堪比《泰坦尼克号》。
但观看时丝毫不觉乏味与沉闷。为什么呢?因为个性鲜明而有趣的人物。
而且,人物性格是通过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展现的。
这一点,很像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水浒》等,颇有中国气派。
譬如七武士之首领勘兵卫。此人作战经验极丰,性格沉稳、机智而温和慈爱。他的出场先声夺人,表现了他的性格——杀盗贼一场戏,为迷惑对方,他先削发,伪装成僧人,又借两个馒头放松对方警惕,然后突然出击刺杀对方。他率领六名武士和一群农民对抗40名彪悍山贼,排兵布阵,指挥若定。
他的慈爱,在处理武士胜四郎与农女志乃相恋一事时展露得最充分。对这件事,他不仅无一字责怪,还很富人情味地打趣胜四郎——“好好战斗吧,毕竟昨夜你已长大成人。”
菊千代这个角色更有特点。他本是农民,却冒充武士,被老江湖勘兵卫试出破绽后并不灰心,继续跟随众人,最后立下大功。他的战死,是因为性格鲁莽。他身上的喜剧色彩,成功地冲淡了全片过于肃穆的杀伐之气。
其它几位武士,也都令人过目不忘。久藏是个武痴,刀法极精,与人比武,以木棍代替,不愿伤人,最后在对方逼迫下出刀杀人。这个人物杀人时的气势,大概启发了中国的武侠作家古龙,后者笔下的日本武士及其武功,借此脱出了金庸风格的笼罩。
2、兵法。
本片整体相当大气,但细节生动,妙趣横生。在兵法的运用上,一招关门打狗,被勘兵卫纯熟运用——山贼虽然众多,但每次只放一两人进村,然后众人围攻,迅速歼灭。很有人民战争味道。
关于兵法,勘兵卫也有理论,他说:
“守城妙法是必须留缺口,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死守是不行的。”
何者当守,何者当弃,何处埋伏,何处强攻,他一一安排到位,以逸待劳,从容迎敌。这是兵家大智慧。
此外,勘兵卫还注意到士气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他安排五郎兵卫制作一面战旗,又安排大家在临敌前高呼口号振奋精神。
还有一点,就是注意松紧有度。在大家以为山贼不会来而松懈时,他意识到危险,而在大家过于紧张时,他又讲笑话调节气氛。
兵法之道的方方面面,在本片中都可以看到生动的演绎,令人大开眼界。
3、哲理。
本片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通过人物似不经意间随口而出的语言传达出来的。
譬如一名浪人说的:“落难的武士,也不接受农民的施舍。”武士在当时战国时代,社会地位远高于农民。
“要头,还是要胡子?”这是有人劝说武士受雇于农民时的话。胡子代表尊严,头代表性命。武士选择了要头——农民能供给他们白米饭吃,这是最现实的。
菊千代对孩子们说:“有力气吵嚷,就不要哭着脸讨饭。”真是意味深长。
“人到了生死难料时,略微不守妇道也是难免的。”这是一名武士的话,针对农民万造骂女儿与武士恋爱是淫娃、荡妇而言,充满对人性的了解与宽容。
全片结尾,40名山贼被武士和农民全部消灭后,农民们边插秧劳动边载歌载舞,一派欢天喜地,而这边七名武士牺牲了四人,电影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四名武士插着战刀的坟头上,这时勘兵卫对身边劫后余生的武士说了一句话:
“这场仗,我们也算是打败了。真正的胜利者是那些农民。”
这话在我看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民在战争胜利后把浴血奋战以及牺牲的武士忘记了;二是武士们的战争终究是反人性的,只有从事生产的农民才拥有和平、健康的生活。
(四)
最后谈谈黑泽明其人。
黑泽明被称为日本电影天皇,他是日本电影黄金时期四大导演之首,正是他1951年拍摄的《罗生门》,使全世界开始看到日本电影不容低估的实力。
但是,黑泽明的脱颖而出,是在一个条件相当受限制的环境中。当时不仅拍片设备等硬件设施相对简陋,甚至制片方还诸多掣肘,而黑泽明凭借坚毅强势的性格,完全掌控一部电影的风格,终于在艰苦条件下拍出一部部震惊世界影坛的杰作。
黑泽明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譬如深刻影响了美国的西部片风格。此外,他的电影强烈的个性特色,对香港导演吴宇森和杜琪峰等也不无启发。
当我们谈起日本电影时,当然不能绕过导演黑泽明这个名字。一名导演,以一生的事业成就而登上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电影的艺术巅峰,这该是一个怎样令人尊敬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