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打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今天早上来托班看孩子们,刚好看到一个孩子们之间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两个宝贝在玩滑滑梯,一个宝贝挡住了另外一个宝贝的路,于是后面的宝贝就踢了前面的宝贝一脚,老师看到后,制止了,结果后面的宝贝还拍了一下前面宝贝的头。于是接下来开启了宝贝和老师的拉锯战[偷笑]。 我没有上前去干扰,看着我们老师处理。 老师先把两个孩子叫住了,然后让后面的宝贝给前面的宝贝说对不起,结果宝贝脾气很倔就是不愿意说,又急着玩滑滑梯,一直想走开重新玩一次滑滑梯,所以哭着在滑滑梯边的地板耍赖。老师让前面的宝贝先去玩,她陪着坐在地板上,等待孩子情绪先缓和,然后告知不可以因为别人挡了你玩,你就踢打别人,其他小朋友被踢打到会很痛的。但是宝贝依旧不愿意说对不起,就想直接去玩。老师给了孩子两个选择,可以去和被踢打的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和他一起玩。如果不愿意说对不起,那么老师陪他坐在旁边,不能玩滑滑梯。后面宝贝依旧哭闹,不想道歉,只想去玩。这时候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宝贝看到班级里另外一位老师过来了,他瞬间就过去拉住另一位老师的手,想去玩滑滑梯。(有没有像被妈妈批评了,找爷爷奶奶靠山的感觉[偷笑][偷笑][偷笑])另外一位老师,一开始以为他踢人是不小心的,让他下次小心点,后面知道原来是故意的,于是也坚定立场,要先认真和对方说对不起才可以玩,不然就老师陪着他在一边看。但是这里加了一个询问的过程:宝贝,你踢打了人对么?因为你觉得他挡住了你的路,你不好过去是么?孩子点头了。但是你可以用说的,请让一下好么?也不可以动手,因为你踢了别人会受伤的。我们去说对不起好么?于是孩子就去道歉了,然后老师也询问了被踢的小朋友,你愿意原谅他么?宝贝说好。后面主动上前,互相拥抱了。于是两个人和其他小朋友笑容超级灿烂的继续玩游戏了。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做到了有批评但是不冷漠,抱着孩子说,陪着孩子坐。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尊重当下情景。也许这时候,很多人会说,那就让孩子去玩,等玩好了心情好了就愿意说了,不用僵持着。也许也有人会直接美化孩子的行为,说不是故意的没关系。也许会帮忙和对方小朋友道歉,让自己孩子继续去玩。也许有很多种的做法。但是我很为我们老师感到骄傲。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单纯因为想做的是被阻挠了,会做出一些举动,你不能说他不是故意的,因为他就想达到他想达到的目标,玩他想玩的,做他想做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这个自我意识形成期和敏感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比如他通过推开,踢人,打人去扫清他眼里的“障碍”。我们大人看到了,不要去美化说不是故意的,也不要去帮忙道歉,一定要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但是不能赞同他这么做的行为。孩子会试图耍赖,或者找靠山,因为谁都不想被批评,被惩罚。但是这时候,我们不管是谁,都要有一致的立场。不能在这事儿上,一个批评,一个说没关系,不是故意的,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他会觉得在父母面前不能做的,有些时候在爷爷奶奶面前可以。
所以总结一下,遇到孩子打人的情况我们应该这么做:
1. 询问:我看到你刚才打了一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挡住了你,你过不去才打他的对么?(结合情景,用我看到……因为……对么?)引导孩子说出感受,并且让它觉得你理解他
2. 接纳情绪:表明理解他的感受,但是不赞同他的行为,因为别人挡住他,他就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会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引导他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别的小朋友造成伤害,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引导他认识行为
3.解决问题:陪着他一起去道歉并且在他道歉后,告诉他你的鼓励和认同:用我感到的句式:我为你感到很开心,因为你知道自己打人不对,愿意勇敢的去说对不起,你自己是不是也很开心呢?
4.强化这个行为:在孩子回到家的时候,可以给孩子梳理今天遇到的,再次强化他的正确行为,鼓励他的正确行为。
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是让孩子觉得我们不管他的行为恰当与否都是爱他的,温和而坚定的去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