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颖
在现代汉语中,“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词。“随遇而安”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然而,在父亲眼里,这两个词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相随,一刻也不能分开。他常常教育我们:“人只有随遇而安,才能知足常乐。”细细去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父亲的豁达与睿智。这是一个引导条件的复句,前一个分句说出一个条件—“随遇而安”,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知足常乐”。没有“安”,哪来的“乐”?只有“安”:心安、身安、神安,才能“乐”:心乐、身乐、神乐。父亲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父亲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福祸相依,颇具传奇色彩。爷爷当时是富甲一方的大富商,父亲是人人羡慕的公子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然而,父亲没半有点富家子弟的优越、骄傲和跋扈。他安静、懂事、学习努力,中学毕业后考上当时的县立师范,成为人人羡慕的翩翩大才子。师范毕业后,他分配到一个镇中心小学教书,在此期间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也就是我现在的母亲。谁知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夜之间,爷爷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受爷爷的影响,父亲被调离到离老家四十多里外一个偏僻的小学去教书。身份的急剧变换,贫富悬殊的落差,没有击垮父亲。他卷起铺盖卷欣然前往,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学校在一座垭口上,方圆几里荒无人烟。和父亲一起教书的是本地一个民办老师,他每天吃住在家里。偌大的一个学校,只剩父亲一个人。一到晚上,四周静得可怕。狼狗不绝于耳的哀嚎,仿佛要穿透空荡荡的荒山野岭,更添凄凉和恐怖。父亲不得不一次次起床,用桌椅顶住房门,把菜刀放在枕边,才敢放心睡觉。特别是冬天,万物萧瑟,寒风吹得门窗哐哐作响,好像要把屋顶掀翻它才肯善罢甘休。每当听母亲讲起这事时,我便吓得毛骨悚然,对父亲涌起深深的热爱和同情。
有一个周末,父亲搭乘一辆熟人拉煤的车回家,不料中途车翻了。父亲被压在车下,所有人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当别人手忙脚乱把他从煤炭里刨出来时,他只是摔断了腿。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医院休养一个月后,任凭母亲怎样劝说,父亲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学校。
当我稍微懂事了便缠着父亲问:“爸爸,您的学校在哪儿?”“很远很远”父亲笑着说。“您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不害怕吗?”父亲疼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刚开始很害怕,后来就不怕了!”“您为什么不回来教书啊?”我好奇地问。父亲看了我一眼,一把把我搂在怀里,满怀期待地说:“会回来的!等你长大了我就回来了。”从那以后,每次见到小伙伴,我总是骄傲地说:“等我长大了,我爸爸就回来教书了。”
我在等待与期盼中初中毕业,并考上了师范,父亲还是没有调回来。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在离母亲镇上六七里路的一个小山村,住宿和生活很不方便。我想起了父亲工作的小山村,第一次理解了父亲,懂得了他的艰辛与不易。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要重蹈父亲的后尘,把大好的青春扔在这里,我要去好一点的学校。
有一天,父亲来看我,我对他撒起娇来:“爸,我一个女孩子在这穷乡僻壤,太艰苦了,我想到好一点的学校去。”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您是几十年的老教师,又吃了那么多年的苦,家里没有一个人顶班,领导应该对您有所照顾。”我近乎哀求地对父亲说。“我们不给领导添麻烦。再说,你才参加工作,得好好锻炼锻炼。”父亲不看我,垂下眼帘说。我冲口而出:“爸,我不是您的亲生女儿吗?你爱我吗?”父亲笑了,他慈爱地看着我,平静地说:“没有那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肯定爱我的女儿。正因为我爱你,才会让你去经历一些苦难,对你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有帮助。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没有不苦的人,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望着父亲苍老而平静的脸,想起他半生的艰辛与不易,热泪涌出了眼眶。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为了让我们生活得好一点,父亲默默忍受着环境的恶劣,忍受了多少孤独和寂寞啊!每次回家,他都要翻山越岭、趟河涉水,走上大半天才能到家。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他一待就是十多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宝贵的十年啊?我不禁为父亲叫起屈来:“这么多年,您没想过离开吗?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父亲苦笑着摇了摇头,语气还是那么平静:“我们生在那样的时代,没有选择。再说,哪里工作不是工作?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吧。”他告诉我,空闲时,他除了改作业、备课、做家务外,还种地。种地给他带来很多乐趣,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能送一些给别人。他说,人一旦有事做,日子就变得充实,变得有意义。想不到出身优越、文质彬彬的父亲也能种地。我对他充满敬意,由衷地说:“爸,您真伟大!”父亲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人要学会感恩,要随遇而安,才能知足常乐。记住爸爸的话!”我郑重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只有随遇而安,才能知足常乐。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享受到随遇而安带给我的幸福、快乐和满足,体会到生活的平淡之美。
都说文人清高,父亲也一样。他从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更不愿意托关系、走后门。我清楚地记得大哥刚转业回家的情景:母亲笑眯眯地接过大哥的行李箱,忙着给他弄吃的。父亲对大哥说:“老大回来了,什么时候报到?”“就这几天……”大哥看了父亲一眼,欲言又止。父亲用一双粗糙的手摸了摸大哥衣服上的军衔,脸色很凝重。我看见父亲眼眶湿润了。他背过身,擦了擦眼睛,嘴里喃喃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爸,我们是不是找找上面?我是上尉军衔,在部队立过几次功,应该去更好一点的单位……”大哥小声说。父亲眼里的光倏地消失,嘴唇蠕动了几下,艰难地咽了一下口水。他紧紧盯着大哥,强颜欢笑地说:“孩子,你现在回到城里工作,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为你感到高兴。人要随遇而安,才会知足。不然,你总在纠结中,这日子怎么能好?”大哥被父亲的话感动了,连忙说:“我听爸的。”我看见父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后来单位领导总算发了善心,把父亲调到母亲老家的镇上。过了几年,他又被调到我们老家一所的小学。父亲这片漂泊了几十年的落叶,终于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几年后,父亲退休了。大哥把父母接到城里,享受起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然而人的福祸实难预测,有一年夏天,父亲在过马路时被一辆酒驾的车撞出很远,脑部严重受伤。在他停止呼吸后,大哥的医生朋友及时赶到,把他抢救过来。父亲又一次大难不死,我们全家人激动地紧紧拥在一起,喜泣而泪。父亲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出院后,他思维敏捷、一切正常。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又放心。我想,这应该是老天对他这样善良的人的眷顾吧。经过那次车祸后,我们对父亲的健康格外关心,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他的身体越来越康健,脸色红润,气定神闲,看不出一点岁月的沧桑。我想,这跟父亲良好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吧。他向来对人谦和、慈爱、与世无争,工作上,兢兢业业,从不争功论赏。父亲的一生可谓九死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让人唏嘘。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我们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坎坷,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想起父亲的教导:“人只有随遇而安,才会知足常乐!”我们就会勇气倍增,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是鞭策;是鼓励;是灵魂的自我救赎;是心灵的润滑剂。任何时候两者都互为条件,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完整不可分割。它像一道明亮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感动着、幸福着,有这样一位慈祥、善良、心胸开阔的父亲,是我们一生的荣耀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