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方法论》读者问答33
为什么要主动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中国未来的的发展在于国际化,未来的中国必然出现一批在一起在国际市场输出产品、赢得收益的企业。这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空间所在。
对于个人发展,是否具备海外学习工作背景,可能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天花板。目前相当一部分成功的创业者都有海外的背景:
- 黄峥,拼多多创始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Google中国早期员工
- 宿华,快手创始人,美国留学,Google工作
- 蒋凡,淘宝网总裁,Google工作
- Leo,依图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博士,MIT博士后,纽约大学研究员
其余的几位早期创始成员都有google,微软亚研院工作经历 - 王佳梁,触宝CEO,曾经在微软工作,对产品的专利非常重视
世界各国人民的习惯风俗不同,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只有了解文化层面的差异,才可能了解人民的需求,进而做出有价值的产品。
哪些企业的国际化做的好?
- IT科技企业
- 阿里巴巴
- 蚂蚁金服
- 阿里云,数据中心建到了世界各地,与德国签署合作协议
- 菜鸟快递,布局全球72小时到达;
- 华为
- 今日头条,海外业务发展迅猛,musiclly, Tik
- 触宝,海外上亿的用户,遍布几十个国家
- 深圳有一大批做东南亚和非洲生意的企业
- 滴滴,布局日本
- 阿里巴巴
- 其他
- 很多中字头的央企,更多是政策驱动,而非商业驱动
哪些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做得很不好?窝里横
- 腾讯
- 微信走不出中南亚
- 有大量的投资,但产品层面延伸的很少
- 游戏在海外干不过网易
- 百度
以前吴军老师也批评过阿里,但阿里二代企业(蚂蚁金服,阿里云)的国际化业务做得相当好,远超过一代的淘宝。
什么是国际化做的好的标准呢?
- 产品能够进入海外市场,尤其欧美日高端市场,在海外取得相当的营收,例如华为
- 取得高质量的技术专业,具有国际认可的护城河(如触宝),做事符合国际法规,避免被清场的风险(如中兴)
- 团队中有大量的外国成员,产品设计的开始就从考虑国家化,而不是把国际化看做语言包
如何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从四个角度理解国际化的能力:
整合国家间的资源,达到全世界效率的最大化
即使处于相对弱势,也要善于达成合作,整合资源。要做的事情永远比手头的资源更大。
理解并且认可商业文明的合作精神,而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
没有对文化的了解,就没法做全世界的生意,无法利用全世界的智力。
否则很容易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遭受反对。
如果有机会,最好能到外国学习一两年。(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了解中国需要什么,世界需要什么
了解不同的需求对应势差,做生意。了解国家化惯例和专业规范
法务、财务、技术标准。
今天的国家化,相当于三十年前的全国化。
得到资源
- 西方史纲50讲
- 马徐骏,新知报告
- 吴军老师,硅谷来信,谷歌方法论
- 严伯钧老师,西方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