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他通晓兵书,多谋善战,战功赫赫却从不盛气凌人。
郭子仪戎马一生,身份显赫而且长寿。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
唐代宗将四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六儿子郭暧。
传说,在郭子仪的七十大寿时,全家人都来祝贺,升平公主没有参加,儿子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并斥责道:“你不就是依仗你老子是皇帝而不来拜寿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
升平公主一听大为恼火,立即回宫向代宗告状。
代宗安慰女儿说:“这不是你女儿家能明白的,你丈夫说得不错,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这江山早就不是咱们家的了。”
郭子仪听说此事,立刻把儿子五花大绑押进宫去,请求皇上定罪。
代宗笑着说:“常言道,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儿女们闺房里的气话,何必当真呢?”
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以示教训。
这段故事后来被编为戏曲《打金枝》,广为流传。
传说毕竟是传说,对于那段历史,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看出郭子仪不仅是一位忠君爱国之臣,而且为人恭慎,家教严明。
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善终的功臣。他死后,皇帝为他罢朝五日,追赠其为太师;并且将郭子仪的坟再增高一丈,以表彰他的盖世功勋。
01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正处于“开元盛世”,良好的政治环境,也为他迎来了“开元”。官二代的他在武举中夺魁,得中武状元后,初任左卫长史,后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于749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虽然当时的唐朝正处于民殷国富,繁荣昌盛时期,对外没有大的战事,但郭子仪却居安思危,他一面守卫着边疆,一面严格操练兵马,以备战事需要。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为郭子仪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造反;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率本部兵马讨伐叛军。
这场战役展露了郭子仪非凡的军事才华。他在仔细分析战况后,主动出击。
首先,率军击溃了振武军的安禄山叛军,紧接着收编了靖边军,击败了河曲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两郡,打通了东进的道路;
然后,郭子仪推荐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进入河北北部,收复常山。与史思明展开激战四十多天,势均力敌,无法取胜;
四月,郭子仪急率军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在常山西南九门县大败史思明,然后乘势攻入赵郡。
见史思明大败,安禄山老羞成怒,派兵增援。
局势发生变化——敌强我弱。郭子仪避敌锋芒,实行疲敌政策,一方面加强工事,积极做好反攻准备;一方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的战术,白天耀武扬威,夜里偷袭敌营,不给叛军喘息的机会。
双方对阵几天后,郭子仪见敌方士气低落,歼敌时机已到,与李光弼率军奋然出击,在恒阳境内的嘉山再次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五万人,俘虏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匹。
嘉山一战,唐军声名大振,河北中部十余郡的地方官和军民纷纷起来诛杀叛军官吏,归顺朝廷。
但郭子仪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冷静分析局势,提出: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安禄山老巢范阳的方略。
但求胜心切的唐玄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误听宰相杨国忠之言,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强令驻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反攻,收复洛阳。结果,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郭子仪听说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只好率军退入井陉,河北诸郡县重被叛军占领。
02
唐玄宗西逃,行至马嵬坡时,随行将士发动兵变,处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太子李亨在随行将士的拥护下在灵武即位,称唐肃宗。
郭子仪奉诏率朔方军五万人赶来灵武护驾。
天宝十五年(756年)八月,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任朔方节度使。
宰相房琯欲立头功,主动请缨带兵收复长安,得到了肃宗的应允。
不想房琯只会“纸上谈兵”,此次战役死伤四万余人,肃宗刚刚整饬的军队,一战就损失殆尽。
这次惨痛的教训,让肃宗认识到:消灭叛军,收复两京,非郭子仪不可。郭子仪的朔方军成了朝廷必须倚重的主力部队。
郭子仪吸取房琯的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取潼关,攻入陕州,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
他的这一部署得到了肃宗的支持和赞赏。
有了皇帝的支持,郭子仪军队势如破竹,打败了叛军守将崔乾祐,一举夺取潼关,收复了陕州、蒲州,清除了进攻长安的障碍,并截断了长安叛军的退路。
经过半年多的积极备战和连续几场胜仗,唐军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的加强。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自立为帝。
肃宗觉得大举讨伐叛军的时刻到了。诏令郭子仪为司空,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命他收复两京。
郭子仪不辱君命,很快收复长安。随后,郭子仪乘胜向洛阳进军。
安庆绪率15万大军在新店迎战。
新店易守难攻。郭子仪化劣势为优势,趁叛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佯装败退,边战边走。当李嗣业率领的回纥兵赶到时,郭子仪乘势杀了个回马枪。
在唐军和回纥兵的合击之下,叛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安庆绪走投无路,只好收拾残部,弃城北走,郭子仪一举收复洛阳。
回京后,郭子仪因战功加封司徒,封代国公。
03
唐军收复两地后,唐肃宗并没有及时组织大军追击叛军,而是忙于大封功臣。这就给了退守相州的安庆绪东山再起的机会。
直到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唐肃宗才下诏令命郭子仪北征。此时,安庆绪已经重新聚集了六万多人的队伍,固守相州,对抗唐军。
交战中,郭子仪只几个回合就击溃了叛军,俘虏了安守忠等叛将,胜利返回洛阳。
九月,唐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并二十万,征讨安庆绪。但此次出征,肃宗没有设立元帅,而是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负责节度诸军,鱼朝恩实际上就成了这支大军的最高统帅。
安庆绪被困相州城,原本已是瓮中捉鳖;但由于唐军没有统一的号令,诸军各自为战,鱼朝恩又不懂军事,围城日久不见成效,军心懈怠。
史思明见机率兵逼近相州城,安营扎寨,待唐军士气涣散之时,突袭唐军。两军交战,狂风大作,双方阵营大乱,唐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退。郭子仪只得收集残余部队,退守洛阳。
史思明进入相州城,杀了安庆绪,收编了他的队伍。
这次战斗的失利,本应问罪鱼朝恩,但不明是非的肃宗,不但不斥责鱼朝恩,反而给他加官进爵,更器重他。
受到皇帝宠信的鱼朝恩,对郭子仪早就心怀忌惮,怕他功高位重,对自己不利,他在肃宗面前诽谤郭子仪,将相州一战失利的责任全推在郭子仪身上。
糊涂的皇帝竟然信以为真了,夺了郭子仪的兵权,召他回朝,让李光弼代替他指挥朔方军。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夺取兵权后,立即率兵南下,攻占了汴州、郑州等地,于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带领大军向洛阳进犯。
驻守洛阳的李光弼接连吃了几次败战,被迫再次放弃洛阳,退守河阳。
洛阳又回到了史思明的手中。
但史思明占据洛阳后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李光弼邙山战败,河阳失守,京城长安再一次面临叛军的威胁。
无奈之下,肃宗不得不再次起用已经年满六十六岁的郭子仪前去平定叛乱,并晋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
在郭子仪被重新起用后不久,肃宗驾崩。
公元762年四月,代宗李豫即位。
代宗即位后,立即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帅,出兵讨伐史朝义。
但由于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的双重诽谤离间,代宗又一次地取消了对郭子仪的任命。
雍王李适认为单靠唐军的力量无法消灭叛军,便向回纥借来十万大军,攻打洛阳。
史朝义败走莫州,其部下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史朝义自杀身亡。
至此,这场前后延续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才算完全平定。
04
郭子仪虽然屡遭诬陷,被迫赋闲在家,但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
安史之乱以来,西北边境的驻军大多被调到北方去讨伐叛军,造成了西北边境的防务十分空虚,吐蕃势力趁机向内地扩张,屡屡袭击唐朝边境。
郭子仪多次上书,但是,朝廷一直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上元三年,吐蕃打肆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几个州县。后又占领了奉天,武功,直接威胁京城长安。
朝廷这才获悉。
代宗急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兵咸阳,保卫京师长安。
当郭子仪到达咸阳时,吐蕃军的二十万人马,遍布原野,已经绕开咸阳,渡过渭水,进逼长安。
郭子仪急派人回京奏报,代宗不知所措,东逃陕州,京城禁军也一哄而散,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郭子仪获悉皇帝离京,急忙返回长安。途中,遇到射生将王献忠带领五百骑兵,挟持着几个亲王准备去投降吐蕃。
王献忠见到郭子仪,便怂恿道:“现在皇帝东逃,朝中无主。您身为兵马元帅,废立皇帝之事全在您一句话。”
郭子仪当即将他训斥一顿,并命令他立即率兵去护驾。而他自己,仍坚守在长安城外,阻挡吐蕃大军的乘势东进。在只有几千兵力的情势下,以他的声誉,招揽溃逃的唐军。一时间,声势浩大,吓得敌军弃城西逃。
郭子仪不战而胜,顺利收复了长安。
此次吐蕃入侵,京城失陷,天下人都将责任归罪于乱政的宦官程元振,谏官多次参奏他,他很害怕。
见郭子仪立下战功,他生怕代宗重用郭子仪,于是极力劝代宗在洛阳建都,以达到继续控制朝政的目的。
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朝廷的安稳,郭子仪上书给代宗皇帝:
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华山做屏障,后有泾、渭二水护卫,右连陇蜀,左接崤、函,进可攻,退可守。秦汉两朝占领长安称帝,隋炀帝因弃长安而亡。高祖先入关而后定天下,太宗以后鲜有定都洛阳。平定安史之乱,既是天意,也得益于长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至于此次吐蕃入侵,乃是人祸所致。长安经过几朝的建设,宫殿华丽,市场繁荣,经济发达。再看洛阳,经过几场战火,满目疮痍,宫殿多被烧毁,又地处中原,无险可据,宜攻不宜守,请陛下慎重考虑。”
代宗看完后,禁不住热泪盈眶,对文武百官说:“郭子仪尽心于国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早日返回京师。
代宗看完后,禁不住热泪盈眶,对文武百官说:“郭子仪尽心于国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早日返回京师。”
代宗返回长安后,赐给郭子仪铁劵(免死牌),并下令在凌烟阁为其画像,以表彰他挽救社稷的特殊功勋。
郭子仪一生几起几落,宠辱不惊,真正做到了“权倾天下而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为人臣的最高境界,这与他不贪恋官职权贵,始终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得意时不贪功,失意时不颓唐。
在遭人陷害时,采取“装聋作哑”的拖延策略,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代宗皇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而郭子仪,在遭人诟病时不解释,功高盖世不喧哗,
真是“不聋不哑,不做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