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整张专辑《日常》却推“慢舞”?
答:《日常》这张专辑是我去年买的,听到的第一首歌就是《慢舞》。当时我刚好穿了件大T悠闲的走在新华路上,阳光充足,空气湿润,树木有溢,心情滋润,状态良好,没什么烦恼,也没什么期待。日子过得很慢舞~
摇摆的节奏,现代风叙事曲。编曲风格上很具有现代感,整首歌在抒发感情之余又不会显得很腻。总之好听,值得循环再循环。
其实对于自己喜欢的偶像,通常来说是不敢写的。因为太喜欢、太真诚的热爱。怕是无伦如何用了太多词汇也描绘不出我的感受。
众所周知——田馥甄
早期SHE里面的Hebe,代表着“自信”。在那个港台偶像集体霸屏的年代,我对她们是无感的,甚至觉得喜欢这样的偶像拉低了逼格,显得自己不够独特。大概水瓶女子天生喜欢与众不同,要标新立异才是常态,大家都追逐的,就要绕道而过了。所以在早期印象里,我和SHE曾有过这样一段跨界缘分。
记得多年前,隔壁班曾有个混血帅哥同我表白,我瞧他长的人模人样,便在那个社交只靠QQ的年代与他热聊了起来。偶有一次我们谈到追星,得知他从小就相当热爱SHE,瞬间对他印象分大打折扣。于是我直接表明对她们无感,却未料到他因此而将我拉入黑名单。从此了无瓜葛,一段良缘就此破灭。再后来的后来我听说他已与同性交往,希望与我这段浅薄的缘分无关。
回到正题。田馥甄于2010年发行了第一张专辑To Hebe,主打歌《寂寞寂寞就好》依然充斥着SHE当年的影子。可有次无意中听到了那首同是抑郁气质恰到好处的《我对不起我》,一遍遍循环沉沦下去,里面的钢琴声与大提琴的间奏配乐堪称完美。再去看了她曾经的live视频,居然翻唱了《Doctor Blind》,完全唱出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整个演出流畅不做作。
于是我决定重新认识这位田小姐。
跳过她的《my love》与《渺小》。我认为这两张专辑像是第四张《日常》的过渡期。不可否认的是第一专里面每一种口味的文艺都尝试了。二专里无论是那个要幸福的魔鬼,还是给我好一点的情敌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三专《渺小》主打歌多次被质疑唱功,刻意的渲染声显得做作,批评声不断。但这些都没关系,终于在去年的夏天迎来了她的四专《日常》。而这一张专辑在我心中则是满分,第一次听就全全被征服了。无论是编曲、作词都非常符合当下真实的田馥甄。唱腔方面早已不像to hebe里略显单薄的青涩,也没有渺小里刻意的呕喉声,而是非常自然的田馥甄。用她最舒服,最真切,我们听起来最适宜的唱法。
偶像指的是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含义是仰慕的对象。
而我则喜欢看起来好像与自己有心性相同之处的——偶像。
回看田馥甄早期个人演唱会,翻唱了很多《girl with one eye》、《ha ha》、《come together》等。有暗黑系、摇滚甚至有些另类的小众英文歌曲。很巧合的是,这些歌曲都是我早年的私藏,而田馥甄翻唱出了自己的味道,也让我从音乐世界里见到一个不仅仅是Hebe的田馥甄。
她曾在第三张专辑发行时,给歌迷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看似闪亮亮
但其实好晦暗
真正能让我发亮的时刻是当我在台上唱着歌
你们用每一双认真炙热的双眼聆听着我
那时我才因你们而发亮
所以怎么样都想
谢谢你们
不能十全十美
但求自己没有遗憾
在SHE里那个看起来有点冷冷的、坚强、理性,无法像ella和selina那么热情又能言会道的hebe。正如她自己所说其实好晦暗,这从她翻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系列里就可以看出。所以当我听到第四张《日常》时,我很感动,她的蜕变,少了些阴郁、多了一丝释然。不迎合你们的需求,甚至没有一首朗朗上口人人都可以找到共鸣并在KTV里哼哼哈哈的歌曲。
这一张《日常》大多数歌曲,都是在讲如何与自我相处的哲学。
她不是王菲那些天生资历就很好并自带光环的偶像,而是一步一步逐渐成长蜕变的她。这样的偶像更贴近现实生活中,就像你的朋友、你的邻居般亲切。你看到她的进步、努力、认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与失败,渐渐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她。
毕竟,有进步的人生,才叫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