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一位律师火了。
但让这位出名的不是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出色的成功案件,而是因为“炫富”。
围观朋友圈与微博截图,“Burberry的西服套装、香奈儿的高跟鞋、卡地亚的手表和手镯、一单业务几百万、5万块的包不放心大妈保管……”浓浓自恋风辣眼效果不亚于滴芥末。
最广为流传的“Chanel13寸高跟鞋”(13寸=43厘米)更是让人尴尬癌晚期发作。
而奇葩总是有更“精彩”的事来为生活添加一丝乐趣,炫富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点,广大网友群嘲的不能忍受的,并不是她的炫富情结,而是伴随着炫耀而来的时时刻刻对身边人的刻薄与对其他人的鄙视。
好多年没见过这么“低级”的“炫耀”,每次看到这样的人,都会不禁感叹一句“那个炫耀的人,真是好自卑啊。”
1.你有多自负,就有多自卑
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不知道炫耀的人是不是有钱,但我知道他们一定自卑。”
正如亦舒所说,“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生活中遇到的自负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并顺便踩踏别人的、虚假空洞的荣誉也要抢过来罩在自己名头上的、非要标榜自己卓尔不群在座的各位都是“xx”的(玩笑除外)……
而有的人真的用自己给自己佩戴的加成光环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在婚恋市场寻觅另一半、甚至这种看似自信和强大的伪装去哄骗幼稚和无知的人。
比如那些存在于大学各个角落的既牛又渣的“渣男学长”的故事。
我们经常遇到的那些,自负的人,其实不过是对自己自卑的巧妙伪装。甚至相比表现出自卑的人,因为极强的“攻击性”和“贬低性”让人觉得更加难以相处。
心理学书籍《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曾这样分析自负: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感到自己很强大,那就是使别人都感到弱小。
那些以言语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那些用暴力胁迫他人的人,或者认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他们看似表现的很自负,但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
真正的强大,是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的。”
2.diss别人的人,最怕被diss吧
盈科炫富律师的事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故事。
上中学的时候,班里转来一个很好看的女孩子,女孩们都想和她做朋友。
而半年之后,她又变成了刚开学时,一个人独来独往的样子。
因为生活在她身边,所有人必须做一只“丑小鸭”,捧着她这只“白天鹅”。
如果你喜欢买买买,她就会送你一个“村姑”的外号;如果你比她胖了一点点,你就是她的朋友“胖猪”;你的试卷不能碰到她的衣服,因为“那件衣服1700别人赔不起”;甚至生日礼物收到了一条围巾,她回手就送给她同桌“这么便宜的围巾怎么配得上我,你戴最适合了。”
永远在diss别人并同时捧自己,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让我多年来一直很好奇,怎样的童年环境才会成长为如此具有攻击性的自负的人。
后来偶然认识她小时候的玩伴,听说小时候的她矮矮胖胖,总是被其他的小朋友们笑话,十分自卑,后来努力减肥变漂亮,再后来成为了这样的人。
我一瞬间明白——
这些,都是童年的错吧。
3.自卑与自负,其实是一样的
看看自己发的朋友圈,再想想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有那么一点自负,或者有那么一点自卑。
在心理学上,自卑与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1/
“表现出自负的人,又称为浮夸型自恋者,他们相对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而当他人对自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或崇拜时,他们倾向于报复或对对方产生极度的愤怒。
这类自恋者需要他人表达对自己的尊重和崇拜,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优秀的自己应得的。”
2/
“表现出自卑的人,又被称为脆弱型自恋者,他们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时常感到无助、焦虑,害怕被拒绝或被抛弃。
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他人的关注,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
4.接纳自己,是一生的功课
对于那些看起来就自卑,或者看起来就自负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是“不想成为自己”,而学会接纳自己,是这些人一生的功课。
而我们来说,不幸的是童年的影响已经造成,而幸运的是,我们是已经了解了心理学的成年人,我们也可以用它的力量去塑造人格。
1/
自卑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
2/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要提醒自己,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过低的。
3/
倾听朋友与亲密的人给你的鼓励吧,去关注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与自己的优点。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时候会有一点自负,有时候会有一点自卑,有时候有那么一点点讨厌自己,也请你不要担忧。没有人能完全不讨厌自己,也没有人能从来不对自己失望。
当你学会爱自己,学会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缺点,你会发现,并不存在“变成更好的自己”。因为你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很好的你。
-End-
(心理学参考资料来自书籍《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