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刚刚照进百叶窗,时差就让我醒来。本想起个大早去购物,却发现这仿佛是一个空城:店铺关门,街道空荡荡,既无行人,又无车辆。原来这就是慵懒的英国人,9点以后才有行人车辆,才开始上班营业。只好打道回府继续收拾屋子。
收拾妥当便出门购物,接下来的日子,我沉迷于出入Wilko,Tesco,Poundland等周边的超市,买日用品和食材。细细查看标签上的英文名称,心里把价格折算成人民币,暗暗和国内物价作对比,然后肉痛不已,什么都不舍得买却要忍痛购全,直到冰箱琳琅满目,家用一一俱全。英镑物价和汇率折算的习惯起初一直让我束手束脚什么都觉得贵,直到后来才慢慢改掉和接受。搬进新家总是有无数可以做的事情和可以添置的东西,像爱惜羽毛般欣赏它木器的纹理,琢磨它电器的使用方法。
时差还没有完全适应,这段时间还是会下午五六点就开始困倦,第二天一大早就醒来。尽管出发前了解过英国的气温气候,落地了还是觉得这里怎么这么冷,T恤套外套、半袖套线衫,想去买衣服却搞不懂怎么换算英国尺码。我们身材矮小,英国的衣服鞋袜都长出一截,只能穿S码和XS码,连15岁的童装都已经标注170厘米。
走在街上的白人群里,像母鸡掉进了鸵鸟队伍里,一副发育不良的儿童模样。街上的人分为极端的两种,一种肌肉流畅,身材健美,另一种极度肥胖,甚至要坐在轮椅上前行。这里的reception前台总是要踮起脚尖才可以,这里的卫生间里都是坐便,自带手纸供应却没有废纸篓,有些地方的镜子太高只能看到我的上半部分脸。无论走到哪里,处处都能发现有趣的文化差异。
每年9月开学季,英国会忽然陷入50镑危机。无数留学生从本国银行兑换出巨大面额的50镑英镑,用来购买哪怕是几便士的产品。很少见到50镑纸币的售货员目瞪口呆,呼唤主管来处理和验钞。初来乍到很难忽然认全英镑五花八门的硬币,我总是在付款的时候一个一个挑硬币出来努力辨认,身后等待付款的人总是排起长队。后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索性摊开手掌,让售货员自己挑出相应的硬币,无视他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后来我发现,很多留学生都是这样做的。几个月后,我终于可以骄傲得迅速挑出几便士的硬币。
初来乍到的我们就如同失群的小鸟,迅速寻找同类抱团,吃饭购物办证件都形影不离,以求在摸不清听不懂的时候能够顶个诸葛亮,有点安慰。曾经我以为学英语的难关是考雅思,后来发现,远不止如此。当地人的Geordie 口音和语速随时能让我陷入自己是智障的自我怀疑中。但我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办银行卡,去学校注册,去警局注册……这种听不懂却要办一万件事的日子真令人心焦。
这时,校园里陆陆续续开始有三五成群的本科生支起自己的社团摊位,花样百出地招贤纳士:吹拉弹唱,跳舞演说,又送饮料零食又扮人偶……校园也忽然像欧美青春片一样热闹起来,完美展现了青春无敌,活力四射。热闹是本科生的,落寞瑟缩才是我这个海外研究生的写照。
或许是我对陌生的环境太畏惧了,不到万不得已不好意思主动和本地人攀谈,就算鼓起勇气攀谈也往往会一头雾水,又不好意思再三要求重复,只好用微笑点头来苦苦维持交谈。
在那个巴克莱银行的小哥第三次重复开账户的条款我们还是一脸茫然后,他的蓝眼睛中满是失落和无奈。他只好指着一条横线,让我们签名:‘sign your name here.’,然后通知我们等待邮寄后眉开眼笑地送我们离开。这些听不懂的经历甚至让我开始担心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忧愁得想要打退堂鼓。直到后来introduction week开学欢迎会听到教授放慢的无口音讲话,似乎打通了我英文的任督二脉,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听得懂英语,只是刚开始不适应这里的口音和语速。
英音字正腔圆,端庄气派,但对于习惯美音的我来说真的吃不消。我听不懂NHS工作人员的“What’s your 罢th(birth)”,也理解不了老爷爷口中的“布sei思”(buses)和“黑啊”(here), 更接受不了英国宝妈的“瑞挖”(river),“踢察”(teacher)和“难拔”(number)……起初我有太多的不习惯,后来自己也不知不觉愉快地加入到这个口音中。
一两天后,我已经认识了去市中心和学校的路,也敢按着google map去邮局,警局和中国超市。每一天都为发现了新的事物,认识了新的人,探索了新的路线而兴奋不已满怀期待。
终于在这里和老朋友露见面了,我们的家在国内同一个城市,从初中就同校,大学时年年寒暑相聚,如今又是异国同一个城市的隔壁校友。她比我早来三个月,对这里的一切都熟门熟路,第一顿带着我去泰国餐厅Thai House。我看到英文菜单脑海一片空白,羡慕地看着她和服务生交流着点好了餐,我只能弱弱地点了一样的泰式奶茶和炒河粉。
我和露之后的几次见面,她带我认识了好多当地有名的中餐馆:蜀南春、美西亚、双喜楼、名人御膳茶餐厅,王师傅面馆……尽管这时的我仍然不能接受这里餐厅的物价,五六磅的炒饭,七八磅的面条,但这些地方后来留下了我们无数的回忆。我开始尝试当地的Pret a Manger,吃三明治和番茄汤,还会在eat4less门口排队。
人在新环境里总是格外容易满足,几片涂了中超老干妈的面包,Tesco里一盒冷冻速食pasta都可以当作一顿饭。如果能吃一碗中国进口速冻水饺简直是一大乐事。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
我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大多数是飞机上认识的,罗斯,小宇,三三和我的室友西蒙,我们就属于走哪都一起的一帮人。当时风餐露宿的我们聚在一起分食一盘速冻水饺,在面包片上涂国内带来的珍贵的香菇酱,一起形影不离去学校注册,去H&M买御寒衣服。很久以前,我就听说过一句话,最开始认识的人往往走不到最后。只是当时没想到这真的成了我们的宿命。
安顿下生活,完成了注册,就在兴奋与好奇中静静等待着全新的生活浩浩荡荡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