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疼痛指的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疼痛感受。在第11届德国心理治疗医学协会年会上,有人提出,在现代社会里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当中,约有30%-50%是由于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所致,而并没有躯体器质性病变。
精神压力导致的身体疼痛表现也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心因性头痛、心因性腹痛、心因性肌肉痛等。
心因性头痛,来访者自己感受到头疼欲裂,可是去医院检查却毫无问题,常常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因为没有可以看到的表面症状,心因性头痛者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人相信你真的头痛,甚至会有些人说是装的,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感受。
心因性腹痛也十分常见,在重要考试之前,厕所里总是人满为患可以说明一切,而这种情况会在压力减轻后消失。
心因性肌肉痛会让人有容易疲劳的感觉,现代人基本上都有各种不同的疼痛的感觉,因而在没有进行什么体力劳动时感受到身体的疲乏困倦。
疼痛之所以与心理密切相关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主观体验,是来访者自己高度个体化的经验。疼痛不像心率和血压一样有一个标准化的仪器可测量,它不能被其他人确证。
疼痛既是一种生理感觉,又是一种就这一感觉的情感反应,正因为如此,目前的定义已经把疼痛体验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摆在首位,它更多被视为一种心理事件,而不仅仅是躯体事件。
情绪能明显影响疼痛的感受,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可使疼痛阈值降低;而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疼痛阈值提高。
情绪不但可以影响疼痛的强度,有些不良情绪本身可以就会引起疼痛,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当我们见到面对重大考试而发生的各种疼痛感受的学生时,就更能理解他们了。
疼痛虽然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但它是人体损伤的一种信号,它告诉人们机体正受到伤害,因而是一种有益的警告,具有保护性的积极意义。完全无痛感的人同时也很危险,因为感受不到疼痛会导致失血过多而休克甚至死亡。
心因性疼痛往往是在早期的时候有受益的情形而被强化、固着下来的。比如不被重视的孩子,因为腹痛而受到了关注甚至很好的照顾,潜意识中就把疼痛当成了一种获得关注的手段。
从心理角度来说,心因性疼痛患者的心理问题往往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下,没有“浮出” 意识层面。这种压抑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因为创伤的经历过于痛苦而不愿想起,也有可能是下意识地觉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而生理上的疾病和疼痛则更易被接纳同情,因此导致了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心因性疼痛治疗过程中,常常治疗困难、疗效不佳。这是因为大多数就诊于综合医院的疼痛患者不愿意认识到自身问题和社会心理应激之间的关系,从而拒绝任何心理治疗。他们寻求依赖性的医患关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进而一直需要医生的帮助、寻求治疗,在这里患者对于自己的非躯体疾病,要求的却是躯体治疗。
当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时,首先要做的仍然是去综合医院排除器质性病变,不要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如果确定是心因性疼痛,就要接纳他的所有感受,承认他真的能够感受到疼痛,承认他的体验。
试着帮助疼痛者学习放松。可以从操作性放松练习开始,比如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体验手部肌肉放松的感觉。身体的各部分肌肉都可以练习收紧和放松,这样实实在在的体验有助于缓解疼痛。
还可以学习想象式放松,有人觉得在松软的草地上晒太阳更加放松,有的人却喜欢海边的沙滩,用一定的引导语引导疼痛者想象放松的情境,也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此外,芳香疗法,冥想练习等等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心病需要心药医,坦然面对,不讳疾忌医,就能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
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