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擅长沟通,父母的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沟通如同用语言搭建立交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由此解决。比如,孩子学习上遇到了障碍、与小伙伴的交流不顺畅、因是非曲直认识不清而犯错等,父母都可通过沟通一一化解。如果父母没有掌握沟通的技巧,就如同在道路纵横交错处的立交桥垮塌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堆积成赘,,孩子与父母的心理对抗愈演愈烈。父母如何把肺腑之言说得入情入理,让孩子听进去,关系到与孩子的良好互动关系的形成和保持,因此,父母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沟通技巧。
把握孩子的思维方式,沟通变得融洽而美好
第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惯性。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调动自身以往的经验、积累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没有类似的经验、知识积累欠缺时,就凭借主观臆断来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每当处于这种状态,几乎不会认真地做出调查分析,就以主观臆断作为行为依据,因此做错事、说错话的情况就发生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066)
父母打破自身的思维惯性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能经常换位思考,用成人的思维去贴近孩子的思维,沟通不仅顺畅无比,也能营造父母与孩子同乐的良好氛围。(068)
父母是否以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从孩子情绪变化上就会得到检验,如果孩子的情绪兴高采烈,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就说明父母没有固执己见。像浩峰的妈妈就是通过改变自己,才实现了与儿子思维的完全合拍。如果在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孩子明显地不“听话”或对抗,随后出现沉默、寡语、过度顺从、有选择性的健忘、转移话题、装病等行为,家长就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沟通方法进行反思。事实上,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的错总是可以原谅的,父母偶然犯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父母一错再错,或错上加错,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远远胜于责任感。——爱因斯坦(069)
感悟:《知返(五)》
“小纸条”的温暖。在《规矩的背后是自由》一书中,作者提到为了不打扰孩子的专注力,她在孩子陶醉在一个游戏里时,就会给孩子留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等你玩好了,就过来,妈妈找你。就这样一张小小的纸条,拥有巨大的力量,让亲子之间减少了很多冲突,而且他每次都会按照纸条上写的去做。而我们家则是升级版“家庭信箱”。
事情缘于她返校的第一周,心绪不宁的她有一天把语文资料袋给忘家里了,老师打电话让我给她送。我担心她因此而有心理负担,别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上学信心就此坍塌,正好副驾驶上有一张纸,我就留了一张字条:小宝贝,妈妈爱你哟!爱心爱心!她居然没有发现!晚上回家,我问她“在你的书里有什么新发现吗?”“没有呀!”“哦,有惊喜噢!”她一听嘟嘟的跑到她的书包那儿把她的语文书找出来,翻了起来。找到之后,高兴地说,妈妈,我要给你回一封信。并就此提出了一个要求:妈妈,你以后还会给我写信吗?你喜欢吗?嗯嗯,喜欢。那就常写好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就写信好吗?接着,我找了一个漂亮的纸盒,问:“我们用它做信箱好吗?我们写信后就投到它里面。”“好的好的。”从此以后,高兴了我们会写信,分享快乐;生气了会写信,解决问题。一个小小的信箱,成了我和二宝沟通的桥梁,架着是一座信任与理解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