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请你认真看着我的脸,告诉我:
你觉得自己是诚实的人吗?
“嗯,是得没错!” 你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于是我继续追问:
那你每天可能会说几次谎呢?
“嗯…… 这个问题不太对,我长这么大也没说过几次谎。”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的表情是这样的——
01.人们究竟有多爱说谎?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上图数据按年龄层进行了分类,人说谎倾向是如何增减的。
当然,虽然数据很有魅力,但我们以此就轻而易举地下结论:“13-17岁的青少年最爱说谎”,甚至很不负责任地说:“青少年是最不诚实的一群人。”
“诚实”的标尺是主观的,而是否“说谎”则有客观的事实辨别。
对同样的一个客观谎言,对于不同的情境与人,会出现不同的判断。
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人们说谎的普遍动机: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说谎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3大类:
① 自我提升
简单的说就是以利己为目的,为了金钱、为了工作或晋升机会,为了提升或是维护个人形象……总之就是通过说谎的方式为自己谋求好处。
② 自我保护
这一类说谎者也是属于利己行为,但是他们不会获得具体的好处,而是因为害怕遭罪、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不良的后果。
③ 影响他人
这个百分比是相对较小的分类,但争议却是最大的。
因为影响是个中性词,不同人通过不同谎言达到的目的,给受骗者所带来的影响是有正反两面的。
比如说在“影响他人”这个大分类下,有个小分类是“利他主义:帮助他人”,占所有说谎原因的5%。
这类群体或许怀着帮助他人的一颗好心,但这对受骗者而言,也许并不是好意。
英文有这样的俗语:
“The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翻译过来就是: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好心堆砌而成
除了人们说谎的频率和原因之外,心理学家还关注说谎者的性格特征。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格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有什么发现。
02.喜欢说谎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教授贝拉对“说谎”这件事已有数十年的研究。
贝拉教授不仅研究说谎者的性格,她还关注那些被骗的人:
“说谎者是怎样的群体?又是什么人容易成为行骗的对象?”
先来看看说谎者的性格特征:
① 喜欢并善于操控他人
企图控制他人的言语、情绪或行为。
② 完全不在乎他人感受、或是特别在乎他人
前者对骗人毫不在意;后者为了迎合他人感受情愿牺牲自己所知所感的真实。
② 性格外向者
性格外向者特别享受各种社交场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于对自身形象的顾虑,有时也必须通过欺骗他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与尊严。(同样道理,性格内向者会更少的说谎)
③ 缺乏责任心
推卸或不愿意承担相应责任,通常表现为找借口,这也是最常见的谎言之一。
那些容易成为受骗者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① 对身边的人要求严格、期待值很高的人
如果别人达不到你的要求、又不想让你失望或是给自己造成麻烦。
② 道德标准很高的人
彻底执行所有的道德准则,也同样要求身边的朋友。但别人必然做不到这么彻底,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分歧,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不得不对其说谎。
③ 魅力四射的人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都完美无缺,你身边的人要如何自处?说点谎抬高自身价(通常发生在同学聚会),和你同处一样的社交场合才能维持一种“平等”的舒适感。
④ 处境艰难、状态不好的人
朋友不希望看到你伤心,然而不会对你说实话。
03. 八招,识别身边的说谎者!
美国德克萨斯基督大学的查尔斯教授和上面我们刚刚认识的加州大学贝拉教授联手为大家呈现了一组数据,他们邀请了不同国家不同心理学家在不同人身上做的253个关于“谎言识别”的心理研究,把所有的数据都统一起来做了分析,结果发现——
人们只有53%的概率能准确辨别自己听到的话是真是假。
看到这组数据我非常惊讶,这和扔硬币随机得到正反面的概率有什么差别?难道甄别一个人是否说谎就只能靠运气了吗?
当然不是。
美国中情局CIA前官员菲利普来教你几招。
今后在和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若是发现对方在面部表情、动作神态、语言用词等方面出现了以下多个特征,就得留心了。
· 明明是很简单、回答很清楚明了的问题,对方确迟疑不定、给不出答案;
· 语言和动作的不协调(比如嘴上明明说“是是是对对对”,但却在摇头摆手)
· 刻意地遮掩自己的嘴巴和眼睛;
· 在回答问题、回应前频频清嗓子;
· 反复摆弄装束、整理衣物(比如袖口明明很干净还多次翻折、桌上的茶杯明明摆放很整齐却还多次整理、领带也是拉来拉去但实际上没什么必要)
问题来了,那么如果是在社交软件上交流,,我们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那怎么办呢?
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尼贝克率领团队开发了一款“语言查询和字数统计”系统(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简称LIWC系统)。
LIWC系统经过多次人工智能学习和谎言侦测训练,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文字里藏着的“谎言”。
尼贝克教授总结出了文字谎言的3个特征,这3个特征还发表在美国心理协会官网上(APA,国际心理界最权威的组织,没有之一)。
· 第一人称用语明显减少说谎者都很少愿意使用“我”、“我的”这类人称代词,因为潜意识中杜撰的谎言对于自己而言属于第三方的内容,内心存在抵触。
· 更多的负面情绪词谎言大多伴随着“憎恨”、“不值得”、“悲伤”这类令人不舒服的词语。
贝尼克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说谎这种行为本身也多多少少让说谎者本身感到不适和负罪感,这些负面情绪也难免在他们的文字中体现出来,而且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意识到。”
· 更少的排除类逻辑连接词,例如“除去”、“……以外”、“但是”、“也没有、也不是”
这些词的逻辑感很强,而要正确使用这些词就必须分清楚自己在所描述的事情中,哪些是真正做了的、哪些是虚构的。
可是说谎者一心想要把谎言编的完美无缺,这就导致没有更多的精力来顾及这些词的正确使用和背后的逻辑是否通顺,一但用错了词,对方看到又会觉得别扭,那索性不用这些词就好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大多数人说谎的频率和原因,也学习了几项能提高我们识破谎言的技能,但是——
如果我真的发现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说谎了,该怎么办?我该假装不知道吗?拆穿她吗?拆穿之后呢?又要怎么收场?
04. 和说谎的ta、被骗的自己,更好的相处
发现自己被骗,也许是一件让你很伤心的事。
有谁甘愿成为被骗的对象呢?
特别是,说谎的人与你很亲密、你也很信任的人。
又或者是,当你意识到自己被骗之时,已在谎言中生活了许久。
一刹那,你对“信任”二字都不再信任了。
这种被骗的感觉让你厌恶,但长时间以来这种谎言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难以剔除,更害怕伤害。
那些不重要的说谎者,我们可以直接让它滚出你的生活;那些无关痛痒的谎言,我们也能一笑而过。
可若说谎者和我们有断不开的联系、或是我们不想断的关系,比如一位多年的挚友、原本想要相濡以沫的人,那该怎么办?
下面4个问题,你或许可以在发现被骗之后,认认真真地问问自己:
① TA骗我的跟厄本那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些谎言背后的问题、甚至是痛楚,已经长年累月堆积在我们之间,而我从未发觉?
② TA选择说谎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我、或是保护他人?如果我要拆穿谎言,原来在谎言中被保护的对象是否会受到伤害?
④ TA是否有说真话的可能,或者说我有没有为TA提供一个说真话的环境?
⑤ TA的谎言是否触及我的原则或底线?会影响未来我和TA的信任关系?我们还能像从前相处下去吗?
是的,这些问题很难找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答案。
信任是一种极为微妙的存在,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衡量,却有着同样的期待。
双方标尺的衡量,是营造健康长久关系的前提,也正是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摩擦或者不愉快,而这些就是谎言和欺瞒的温床。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让彼此的信任更加坚固的契机。能帮助你进一步发觉自己的内心,也帮助你在和ta的关系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毕竟,人这辈子注定要面对的那个最真实的人,是我们自己。
“善意的谎言”,究竟该不该说?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种“善意的谎言”,让我们在说谎与坦诚之间难以抉择。
似乎那是为了不让别人受伤的唯一办法。
这里有几个典型的例子,也许你已有所耳闻:
家里的老人被诊断出不治之症,怕老人伤心,全家人统一口径在老人面前隐瞒病情:“没事的,医生说不是什么大病,住院一阵子就能回家了。”
孩子高考前老人就已经重病去世,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考试和孩子说:“你安心复习迎考,家里一切安好”。
离家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身体和经济状况都出现问题了依然报喜不报忧:“爸妈你们放心,我身体很好,钱也够花!”
这样的谎言,需要多大的决心才能说得出口,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一次次圆谎,需要多少的坚持才能扛得住真实的分量?
然而谎言中的“善意”,真能承载爱的关怀吗?上述的例子会不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你们为什么要瞒着我!早知道我没多少时间了,更希望好好享受每一天,而不是整天在病房里度过余生。”
“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我宁愿高考失利也想和爷爷做最后的道别啊!”
“干嘛不说实话!爸妈是最爱你的人,你生活都这么艰难了还在我们面前装什么体面!”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善意的谎言”,究竟该不该说?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什么情况下、怎样的善意谎言是应该说的?又在哪些情况下,无论有多难启齿,我们也必须咬牙说出实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