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孩子之间有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件事情;在冲突的过程中,孩子的个性特点更加凸显出来,孩子的品格特质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分化和发展起来。换个说法就是,孩子们是在跟其他孩子们的互动过程中看到自己,并由此学习成为自己。
因此这里想表达的就是,我们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是成长的必需品,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慢慢长大。
其次,同样,我们作为父母肯定都不希望看到孩子在冲突中收到伤害,甚至不忍看到孩子处于弱势位置。那么,冲突确实发生了,怎么办?我一直在跟父母讲的一句话也是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有本能的欲望和力量去应对他们所面临的冲突和困境!打个比喻,一只小兔子被凶猛的老虎追到了悬崖边上,这个时候小兔子会做什么?这里必须先假定小兔子心智水平是健康的,也就是不是一只傻兔子,那么小兔子会如何应对?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怒,然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是否给予足够的空间去展示他们自己?就像一颗小树苗的成长,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也是一样!小树经过风吹雨打更加茁壮地成长,孩子们也是在日常的磕磕碰碰中激发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向善,向好,更好!每一个孩子都想成为最棒的那一个,但是孩子需要依赖父母才得以生存,于是乎,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发展出一些策略来应对他们的生活,学习。
最近常听到有老师说,我们总不能出了事情去做补救,那就后果不堪,是的,没错。只是我说的相信是一种信念,就像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信念一样,这样的信念本身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影响到彼此的信任。同时,相信并不是不管不问,反而需要更加智慧地去思考如何能够在相信,在给予孩子空间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支持到孩子?
最后想说的就是,我们如何跟孩子一起面对冲突?对于这个话题和方法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之所以最后说是因为这个方法的使用需要前面两个条件的沉淀,也就是我们有了对孩子成长中冲突的理解,我们带着对孩子的信任,然后再来做这样一个沟通:
1. 倾听:发生了什么-通常情况下,孩子无法客观表达清楚这样带着强烈情感的一件事情,就像我们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真的很难保持绝对的客观,因此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以便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不容易!但是,我们需要带着信任带着理解,去听孩子,鼓励孩子多说,与此同时,我们要有明察秋毫的觉察,要有心如明镜的判断,孩子说的在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需要获得一种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
2. 接纳与共情:宝贝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很糟糕,妈妈也为你感到难过!共情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确实跟他们在一起,父母确实能够理解到他们。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是12岁之前孩子的心理功能未发育完善之前,情感的需要对于孩子尤为重要。
3. 支持:宝贝你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在孩子的情绪宣泄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到父母的位置,带领孩子走出情感的纠结;有些孩子心智水平很不错,他们自个儿就会走出愤怒委屈等,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或者做一些反思。然而目前大部分孩子还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孩子需要情感的宣泄,但是不能让孩子一直沉浸在宣泄之中,这个度就需要父母自己把握了。
4. 探索解决方案的各种可能性:这一步是孩子从事件中学习和成长的绝好的机会。我们父母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所有的想法,倾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天马行空或许不可理喻,这也正是孩子不同于大人的地方(因为我们被教育被输入了太多的固有的知识和方法),即便如此,我们是否能够巡着孩子的想法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呢?
最后的最后想说,为人父母真心的不容易,孩子的成长也一样的不容易,父母跟孩子是惺惺相惜的一家人,我们自己是这样,其他家庭何尝不也是这样呢?所以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不容易,我们父母又要兼顾孩子的不容易,所以我们父母更需要强大起来,真的去看我们做些什么,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