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那天还挺应景的,下着雨,我没有出去,据说到处堵车。我觉得雨天最适合窝在家里,看一本有意思的书,耳边响着轻松的音乐。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到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去扫墓的。每个人都要DIY一朵小白花或者小黄花。最好用皱纸做,因为皱纸软,一层一层剥开后会比较均匀。没有皱纸也可以用光面的纸,手巧的仍然可以做得好。我总是做不好,中间总会空出一大块,像被掐掉了花蕊似的。但是我每次都会跟着做,只是最后带妈妈做的。
书上有人说,扫墓就是春游。真是的,对于幼小的我们,扫墓就是春游,带一堆好吃的,好喝的,还带上扑克,当然家里也要给些钱,总会买点什么的。那时候都不会计较我们吃冰糕啦喝汽水啦,反正就像过节一样可以放纵一些的。所以每到清明----那时候清明节还不是假日-----我们的心就像放假一样轻松,想起来都激动呢。然后一大早全班同学就带着鼓鼓囊囊的书包,浩浩荡荡欢天喜地地去扫墓了。在车上,我们还会唱歌猜谜语,那真的是春游呢。只有讲烈士的英雄事迹的时候严肃一会儿,之后又都喜大普奔了。可不是吗,那些烈士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后来就在我们所在的城市,就在沉绿湖畔,出现了一位年轻的英雄,他为了救落水儿童牺牲了。他叫王德恒,当年28岁,他的孩子好像刚一岁。也许是就在我们身边吧,总还是感觉亲近的惋惜又敬仰的。只有提到王德恒,我们的脸上才是真诚的严肃。
后来上了中学就基本不扫墓了。不过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学校忽然安排扫墓了,同学们固然惊奇,却也为这可以不用上学的一天而兴奋。老师让我们照像,同学们都不愿意照,反抗无果只好硬着头皮照,结果照片里的人千姿百态,低头的,扭头的,搔头的,抓耳的,难道是抓拍吗?不过有一位照得很好,笑得跟劳模似的。他是我们班年龄最大的,每次都是那种招牌式的慈祥的笑容。后来照片不知去向,现在想如果留着多有意思啊。
现在孩子们好像不扫墓了。我儿子有一次兴高彩烈地告诉我说要跟同学们去扫墓,还做了各种准备买了很多东西,结果因为天气不好没去成,后来学校就再也没说过扫墓的事。我挺替他遗憾的,我觉得孩子们在一起参加活动特别有意义。
当然我曾经自己带他去过烈士陵园,给他讲白求恩,讲狼牙山五壮士,讲董存瑞。他还是挺有兴趣听的。后来有一次书上提到白求恩,他还说起去烈士陵园的事,看来还是有些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