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6月28日在首都华盛顿会见以色列领导人时强调,“我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牢不可破,”“我能向你承诺的是,在我注视下伊朗永远不会获得核武器。”这些政客讲出的话,有几分可信?有几分会履行?我们不妨回头来看看当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看美国人的亲戚,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相关背景内容,请参考前一篇文章:你是谁,不重要;你属于属谁,这很重要!之一——《大博弈》读书笔记 1
接着上回,当拿破仑带着四万军队登陆埃及的消息传到英国人耳中时,引起了伦敦和加尔各答的十分警惕。这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英国人内部分为了两派,一派以东印度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丹达斯为代表,他觉得法国人会由陆路进攻印度,这当中要经过叙利亚、土耳其,波斯,然后穿过阿富汗或俾路支地区,抵达印度边界。而另一派则以印度总督韦尔斯利及东印度公司宛平军事专家们为代表,他们坚持认为法国人将由红海出发,从海上对印度发起进攻。
介绍历史不配地图和时间线都是耍流氓,这里放几张图,便于大家理解,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地缘看世界》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制作,感谢他的无私分享。
最后似乎是海上派占了上风,从英国本土和印度,分别派了一支舰队赶到红海去防备法国的“进攻”。看到这里,笔者觉得十分奇怪,是什么理由让这个总督以及军事专家们认为海路会有威胁的?当时,英国已是海上霸主,更主要的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要到1869年才开通,法国人的军舰要开到印度,得先向西穿过直布罗沱海峡,再沿非洲海岸线南下,绕过好望角,再向东航行。千里远征,途中能不能躲过英国舰队的拦截都不知道。难道法国人会陆地行船,把他们的军舰拖过埃及的沙漠?或者在红海边上新设船厂,打造新舰队吗?一只舰队的组建,可不是过家家,说造就造的。
现在看来,这两种观点争论,应该是英国国内两群不同利益人群的斗争表现形式而已。因为在1789年8月1日,英国纳尔逊将军就在地中海消灭了法国的舰队,让拿破仑不得不撤军。进军印度的计划,从来都只停留在纸面上。
当时,英国对印度的控制,还主要集中在沿海的三个据点: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买。而英国国内两种利益人群,一种是以东印度公司股东为代表,他们不希望过多介入印度内陆的事务,这会带来巨大的财务成本,减少他们的利润分红,鼓吹法国人将从陆地进攻,可以有理由不介入内陆事务。而印度总督韦尔斯利等政府人员以及东印度公司的军事专家们,则当然是希望能有理由对更多的内陆地区发动侵略战争,夺取政绩和军攻。鼓吹海上威胁,可以为进军内附提供更多的理由,营造舆论支持。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法国威胁论的氛围下,韦尔斯利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在印度发动了一系列侵略,在1805年任期结束之时,整个印度地区就只有信德、旁遮普和克什米尔还保持独立。这种为了国内派系斗争而炒作某国威胁论的套路,直到今天还不断上演,尤其是某个国家一旦国内有事,就总是要炒作一番中国威胁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
拿破仑从埃及兵败退回到法国,虽然在埃及战败了,可是在欧洲大陆上还是没有他的对手,他就继续吃着火锅,唱着歌,蹂躏其它的欧洲小伙伴去了。
而经过这件事情,英国也确实感受到了,来自法国方面潜在的威胁,于是他们也做了相应的布局。1801英国人派遣外交官到了波斯(现在的伊朗),在外交手段和银弹攻势之下,跟波斯签定了攻守同盟。卑鄙的英国人在这时候耍了个小手段,因为两国的政体不同,波斯方面只要条约一签订就已经算是生效了,可是对英国来说签订条约不算数,还需要国内议会的批准才可以生效,但是他们却故意隐瞒了这一消息。
同一年,俄国的沙皇保罗向拿破仑提议由两国组成联军,从陆路横穿中东,进攻印度,狂躁好怒的他显然是低估了这其中的困难。拿破仑完全没有理采他的臆想。遭到拒绝的保罗不顾一切,于两年后自己派出了远征军,这个时间是1803年1月24日,但是这次远征因为保罗于当年3月23日在宫廷政变中被刺杀而中止,军队被召回。
新沙皇亚历山大没有保罗那么不靠谱,他放弃了横穿中东,直接进攻印度的计划。转尔是向刚刚和英国达成盟约的波斯进攻。吞并了波斯的小弟格鲁吉亚王国,朝德黑兰又进又进了一步。到1804年。俄国人继续南下,包围了波斯控制的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
面对俄国人的进攻,波斯根据此前和英国人签订的协议,要求英国人支援,因为法国在欧洲的势力扩张,让英国人感受到了来自法国的威胁。于是英国已经决定和俄国联盟共同对付拿破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英国人以当初的条约里面并没有提及俄国为借口,拒绝出兵帮助波斯。而原来的盟约,就像一张废纸一样被撕毁了。这深深的伤害了波斯人的感情,然而,他们并没有长记性,同样的错误,他们还会再犯一次。
走投无路之下波斯人,在1804年收到了来自拿破仑的“善意”,承诺法国人将帮助波斯抵抗俄国,条件是让法国借道,让法国军队可以通过波斯前往印度。苦苦坚持几年之后,1807年5月4日,波斯向法国承诺切断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贸往来,向英国宣战,同意法国人通过波斯前往印度。法国军事派出军事人员,帮助波斯训练军队,名义上是抵抗俄国人。
通过这一行动,拿破仑成功的介入了波斯局势。接着1807年夏天,拿破仑在欧洲又打败了地利和普鲁士,紧接着在弗里德兰打翻了俄国,迫使俄国人向他求和。为了打破英俄关系,拿破仑提出了和俄国联手瓜分世界的方案。两国皇帝在提尔西特的一只木筏上秘密的进行谈判。但是这个消息还是被无孔不入的英国间谍探听到了。
英国人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又匆忙去拉拢波斯,希望能够重新签订和波斯的同盟,以抵御法国人。不知道波斯人的脑袋到底是怎么想的,在刚被英国人卖了没多久,居然又放弃了和法国的同盟,跟英国重修旧好。
但这次法俄的蜜月期没维持多久,两国又开始了斗争。于是波斯人在1811年和土耳其结盟应付俄罗斯的入侵。亚历山大一边要应对法国的入侵,一边还要对付土波两国的反抗,多线作战,顾此失彼。
波斯人趁机在高加索地区打了几次胜战,让俄罗斯的高加索留守军团伤亡惨重,不过,并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优势。亚历山大通过归还之前占领土耳其领土的方式,和土耳其达成和平协议,瓦解了土波联盟,使得它可以抽出兵力来专门对付波斯人。
1812年,俄罗斯人在高加索地区,对波斯人再次发起了进攻, 波斯人又被打得节节败退。这一年,对俄国人来说,是高光的一年。就在这一年 6月,拿破仑入侵俄国,结果兵败莫斯科,成为他一生事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在同样被俄国人打惨的波斯,英国人又跳了出来说,他们愿意担任俄波两国的中间人,为双方讲和,因为这个时候英国人还需要俄国人一起对付法国人,不能让俄国在波斯消耗太多实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俄波在1813年签订了《吉利斯坦条约》,通过这个条约里海变成了俄罗斯的内湖,而且基本上,波斯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傀儡,而之前英国和波斯签订的同盟条约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波斯人再次被英国人给卖了一回。
从英国人两次忽悠波斯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弱者和强者结盟,希望得到他的庇护,这基本上是属于单方面想当然的事情,除非弱者的利益能和强者的利益相一致,否则千万不要指望强者会遵守他对你的承诺,他能够不在后面再坑你一把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相信任何没有实力背书的承诺。
而另一方面,俄国人一路追着战败的法国打。最终在1814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巴黎,拿破仑退位,被流放。此时,整个欧洲都将俄国人视为伟大的英雄,到处都充满了对俄国人的赞叹。
但这情况没持续多久,俄、英以及欧洲各国又为瓜分拿破仑帝国的遗产而起了争执。在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在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强烈反对之下,俄国人要求全部吞并波兰的意图没有达成,为此两国几乎走向战争。最后俄国人还是被迫与奥地利和普鲁士分享波兰。这样俄国在欧洲部分的西部边界就确定了下来,这在接下来一个多世纪里面阻止了俄国向西边的扩张,这可以说是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衡政策的一个重大胜利。
然而,也正是因为向西发展碰壁,俄国再次把目光转移到了东方,转向了印度。英国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祸水引到了印度方向,如果当初没有这么做,而是放任俄国进入欧洲腹地的话,是否会有另外一个不同的结局,但一切已经无法重来。
以上是大博弈开始之前的一些简单的情况,可以算是大博弈的前奏与开胃菜吧,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我们下回继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关系当中:
1、国际政策的制定是要受到国内不同利益人群的影响的;
2、没有长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旦所谓条约与利益不符,条约就只能是被当成废纸,更别说口头承诺了。
3、弱者和强者结盟,希望得到他的庇护,这基本上是属于单方面想当然的事情,除非弱者的利益能和强者的利益相一致,否则千万不要指望强者会遵守他对你的承诺,他能够不在后面再坑你一把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相信任何没有实力背书的承诺。
这样,对于文章开头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