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达阿格里特《圣徒巴多罗买》 影像记录101
这是2023年7月15日,在米兰大教堂拍的《圣徒巴多罗买》雕像,当时觉得很震撼,尤其是听到他的故事后。
米兰大教堂的雕像众多,超过6000尊,都是艺术杰作。逐一端详这些雕塑,不知需要多久,一个月应该不够。
想想也不奇怪,创作这些雕像,可是前前后后用了500多年呢。雕工们大多没留下姓名,但他们却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才情。有人说,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一座大理石山。
这里是我们米兰之行的重点,我们在广场上转了好久,拍了个够。那天天公作美,给足了面子。
导游说这个大门每年只在祷告日开一次,届时主教讲话,广场上的信众人山人海。我们从旁边的小门进去。
然后导游又告诉我们一个沮丧的事,就是米兰大教堂规定,入内不可拍照,不知是怕闪光灯损坏文物,还是担心打扰神灵。
但我们进去后发现是可以拍摄的,当然大家都自觉不用闪光灯。倒是衣着太暴露者不得入内,需要购买一次性简单外衣。
一、马克·达阿格里特《圣徒巴多罗买》
尽管没有也不可能看完所有雕像,但其中这一尊却让人铭记于心。
此尊雕塑坐落于大教堂圣坛之后,近乎右侧门的幽深之处。它屹立于一座细长而高耸的基座之上。雕像描绘的是一位中年男性,裸体,双足稳固,身形略胜常人,头颅光洁,目光坚定地投向远方。
令人惊愕的是,其肩披手执之物不是斗篷或者披肩之类的织物,而是自身被剥下的皮肤!
他全无皮肤之蔽,全身肌肉、骨骼、血脉皆裸露于外,每一筋骨、每一肌块、每一血管皆刻画得淋漓尽致,精确无误地呈现了人体的解剖奥秘,宛如一座立体的解剖学模型。
与这座教堂绝大多数雕像不同,《圣徒巴多罗买》底座上刻着雕像和作者的姓名。作者叫作马克·达阿格里特。雕像人物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巴多罗买。
这尊由大理石雕琢而成的雕塑,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洗礼,其凸起之处愈发光洁,凹陷之处愈加幽深,更显立体感。
得益于雕塑家对人体结构的精湛掌握与超凡的表现力,这位在宗教史上以坦然面对死亡而著称的传奇人物,被赋予了强烈的震撼力。由此可见,艺术的力量,终究是艺术家天赋的显现。达阿格里特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同处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才诞生了如此伟大的作品。
将这尊雕像置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审视,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便愈发显现。在西方历史上,尽管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特已通过对动物的解剖开展了解剖学的研究,但在随后长达千余年的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解剖学被视为亵渎神明的异端邪说,成为禁忌。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逐渐高扬,解剖学才得以重获自由。
正是在这一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们用棕色铅笔勾勒出了大量研究人体构造的素描。我想他们中间一定包括这位雕刻出《圣徒巴多罗买》的马克·达阿格里特。
可以说,这尊雕像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更是那个时代勇气与智慧的见证。
二、马克·达阿格里特
马克·达阿格里特,1504年生于米兰附近小镇(阿格里特博安泽)的一个雕塑世家。在那个时代,意大利杰出的雕工多不可数,他虽然算不上身居“头排”的人物,却也颇具名气。他和他的哥哥吉安·弗朗切斯科曾为一些重要的教堂和贵族建造纪念碑和墓碑,因而在米兰大教堂建造时,被邀请雕造耶稣的圣徒。原先请他雕造另外的一位圣徒,但他选择了巴多罗买。
三、巴多罗买
在基督教早期被视为异教的时代,耶稣的十二门徒大多因传教而殉道。巴多罗买殉道于亚美尼亚,死时很惨烈,被剥下全身的皮,绑在树上。因而,基督教常常把他作为一种誓死忠于宗教的精神偶像,出现在世界各地宗教题材的艺术中。包括米兰大教堂马克·达阿格里特的《圣徒巴多罗买》雕像,还有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画的壁画《最后的审判》中也有被剥了皮的巴多罗买的形象。
巴多罗买(希腊语:Βαρθολομαίος),英文:bartholomew,基督教译为:巴多罗买,意即“多罗买之子”,天主教称圣巴尔多禄茂,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名为拿但业。
巴尔多禄茂(希腊文“Βαρθολομαίος”,转写为“Bartholomaios”)源于亚兰文,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一般相信他就是拿坦业,因为在十二使徒的名单中他常与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领他信主的。在符类福音马太、马可和路加中腓力和巴多罗买常联在一起而没提过拿坦业,而约翰福音刚好相反。除了是十二门徒,巴多罗买被列为升天见证人(使徒行传1:4,12,13)。
巴多罗买(希腊语:Βαρθολομαίος),英文:bartholomew,基督教译为:巴多罗买,意即“多罗买之子”,天主教称圣巴尔多禄茂,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名为拿但业。
在约翰福音拿但业是腓力好友。他被形容为起初怀疑弥赛亚来自拿撒勒,说拿撒勒能出好种来吗。(约翰福音)1章:45-46节),但他仍跟腓力去见耶稣和宣称他是“神的儿子”和“以色列的王”。根据叙利亚传统,巴多罗买原名耶稣,因此改用了另一个名字。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多罗买带着马太福音到印度传教。
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海滨向七个门徒显现时,拿但业也在内(约廿一:2)。最后在亚美尼亚被异教徒棍打、钉十字架、再用刀杀死。
巴尔多禄茂是亚兰文名字,而拿但业是希伯来文。教会传说他在犹太国外多处传道和行神迹,并将马太福音译成多国语言。
巴多罗买和犹大号称在1世纪把基督教带到了亚美尼亚。因此亚美尼亚教堂被称作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并且他们被认为是教堂的守护圣人。
耶稣升天后,他曾到印度、亚美尼亚等地传道,最后在亚美尼亚殉道,死得很惨,被斩首、剥皮、倒钉十字架上。米开朗琪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中那个从天而降宣布审判的人就是巴多罗买。在艺术作品中他经常表现为拿着割皮刀,或者象《最后的审判》那样,手上拿着自己的皮。
天主教会定8月24日为其瞻礼日。 有人传说他到过中国,但一般不被认同。
四、拿但业
自古以来,差不多所有圣经学者都同意一种说法,那就是,主耶稣拣选的十二门徒之一,巴多罗买,就是约翰福音一章记载的拿但业。理由有四:
第一,门徒除正名外,还有别的称呼的不止他一位。例如:彼得又称矶法,马太又称利未等等。
第二,巴多罗买的名字常与腓力连在一起,正证明拿但业是腓力带来见主耶稣的。
第三,巴多罗买在前三本福音书所列门徒的名次中,其地位与约翰福音中拿但业被召的次序相同。
第四,前三本福音书从未提过拿但业,约翰福音也从未提过巴多罗买,可见两者为一。
巴多罗买是迦拿人。圣经中凡有“巴”字在名字前的都是什么人的儿子的意思。巴乔纳就是乔纳的儿子,巴底买就是底买的儿子,所以巴多罗买就是多罗买的儿子之意思,不是他的正名。正名应该是拿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