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似乎都在暗示着亲密关系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亲密关系么?
从生存的角度看,亲密关系并非人生的必需品。曾经接触过一个人,父母早逝,四十多岁仍单身,也没对象和知己。他是个自由撰稿人,在家就能工作,无需与人过多交际。但他情绪稳定,状态并不糟糕。问其有无亲密关系需求,他笑言恋爱会妨碍创作灵感,无暇构思、写作,现暂无此需求,能养活自己做喜欢之事便快乐。
他让我明白人的生活方式多样,并非都要循规蹈矩结婚生子、朝九晚五。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和选择的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就如同萨特所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这位自由撰稿人选择了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世界,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亲密关系,他的自由选择让他在孤独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虽有人担忧其老无所依,但不必过虑,年轻时不依赖,老来若觉孤单再寻伴也不迟,晚年得伴侣共度者不在少数。人想法可变,此时不需要不意味永远不要。关键在于拥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有此能力,任何阶段都能与人亲密相处,内心无惧。
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具备,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包容差异、善于沟通和表达情感。一个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即使身处孤独,也能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然而,生活中许多人误解亲密关系,混淆拥有关系与建立关系的能力,以为有了关系就不孤独。实则不然,缺乏建立能力者,即便结婚生子,也可能孤独。若无法改变,同床异梦,不如独身幸福,婚姻或成围城。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许多人匆忙地进入一段关系,却没有用心去经营和维护,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内心的痛苦。
这也让我反思,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在于深度而非表面的形式。
从心理层面分析,长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且屡遭失败,易致心理失调,若无法调整,可能心理退化,引发抑郁症等问题。长期缺乏交流,交往能力退化,沟通交往变难。又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渴望而不得,可能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后果严重。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当一个人失去了这种能力,或者从未拥有过它,就容易陷入自我封闭和痛苦的漩涡。
从心理正常与异常的角度,能建立亲密关系是心理健全的标志。心理健康者能与多数群体和谐共处,若与所有人都无法建立联系,冲突不断,生活工作难以正常,或许是心理出问题的信号。
这就如同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转需要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一样,。
一个人如果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那么他就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人不一定要时刻处于亲密关系中,但一定要具备建立的能力,就像开车出行,拥有熟练的驾驶技术,无论道路平坦还是崎岖,都能掌控方向,顺利抵达目的地。
只要我们掌握了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就能灵活应对,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能力不仅能让我们在孤独时有勇气坚守自我,也能让我们在需要陪伴时有能力去拥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