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讲的主要是关于阿德勒的心理学的一本书。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的目的论则是讲一切归咎于个人的选择。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深深的被吸引了。也可能是我和文中的青年一样,正好处于质疑这个社会的成长阶段,所以这里面的很多问题都正好解答了我的困惑。我把我看完后在脑子里留存并消化后的一些东西写出来做个简单的总结吧,希望会对你也有所启发。当然,如果有时间,我还是跟推荐你自己去看一下这本书。
本书围绕着青年和哲人的问答开始的,青年的主要问题是:当我们成年以后,看到了更多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所以丧失了活在这个世界的勇气,应该怎么办?哲人:世界其实很简单,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反馈,你简单,那么世界也跟着简单了起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世界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是基于你自己的选择的。就像是近视眼的人带了眼镜以后世界突然变清晰了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参照物,成为别人的样子。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不是他,我是独一无二的我。重要的不是关注被给予的东西,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过去是已经客观存在的,你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对过去赋予怎样的意义却是你现在能够决定的。所以归根到底,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每个人都会基于利己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并做出行动,就像希特勒也觉得自己像在拯救地球一样。你渴望改变,但是你缺乏改变的决心,因为不变你可以用既定的方式走下去,而改变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开始。
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然而,人是不可能作为一个个体存活在世界上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人际关系这个课题。人际关系始于课题分离,终于共同体的归属感。
课题分离的主要含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同时也不能让他人干涉你的课题。判断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看选择的后果由谁来承担。其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别人喜不喜欢你,是别人的课题而非你的课题,所以你不需要通过牺牲自己的自由,追求别人所谓的认同。
而共同体的含义则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其它人、自然等与我们存在联系的事物之间形成的一种组织。我们如果想在共同体中愉快的生存,就要努力的为共同体的其它成员创造价值,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要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同时,与共同体成员发生矛盾时,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小的共同体,应该走出来,站到更大的共同体中来看待这段关系。
如何从课题分离走向共同体感觉,我们不应该进行表扬和惩罚,这样做的后果则是在没有表扬时,则丧失了行动的动力。同时,表扬是建立在我纵向关系的基础上,其主要目的是操控,而非平等的横向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对他人的行动表示鼓励,非表扬,让其感觉到其行动的价值。人都是因为自己具有存在的价值而获得直面困难的勇气。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行动上的举措就代表着这个人的存在没有价值。因为有些人,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安安全全的存活于这个世上便就是其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