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本书,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读有近一月。对于苏东坡,我先期的了解仅限于大学时美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从《人间词话》中所读的东坡作品风格介绍。世上书籍千千万万册,但就一本书如何读懂?如何把书中内容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以我自己的读书体验,以下方式可作尝试。
写读书笔记
直接摘抄
章节概括
日读一小时,大略两个章节的内容,读的过程中将富有哲理意味或词句优美之处做标记。读完后,再将这些语句摘抄下来。有的章节没有可抄之句,可以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或将本章内容进行概括。摘抄之用在于为阅读留下痕迹,概括之用在于将所读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
绘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是将整本书的内容重新整合。虽然目录已另读者一目了然,但绘图是在阅读基础重新捋出自己可理解的体系。如,与其人生经历有密切关联的地点,发生过何事,他改造过何工程,留下了哪些诗篇。又如,书中描述的党派之争该如何划分清晰?
写读后感
一本书内容繁多,除却从阅读中练就精细概括的能力,还要试着与书本对话,与作者沟通,与其他共同爱好此书的读者交流,写读后感则不失为一种即感即写的方式。我们教学生写读后感,必要有自己的深刻且热爱的体验,才能教得明白,教得热情。习作是自然而然生发的事情,写读后感也是这样,此书触动了你的心怀,你方能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我还未起笔,但脑中已大致有了“成竹”。比如,苏轼的人生节奏与诗文的关联;比如,关于苏轼性情与其诗文成就的思考。
读书,边读边思,边读边写。虽浅亦为自身读创。 同时,身为老师,作为母亲,自己摸索出的读书之道与孩子的生活更贴合。
(思维导图后补,读后感再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