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力就是未遇事时的心和遇事时的心是一个心,这就是淡定力。
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外物所动,那心就已不自主,到了这一地步,我们的心就肥肠脆弱,就连外人言语上的刺激都无法承受。
孔子可是大圣人,为什么还不能避免毁谤?回答:毁谤自外来。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像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求算之毁,有不虞之誉”。惠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王阳明心学并非精神鸦片式的心灵励志成功学,因为我们也有心学不能主动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王阳明给出的解决办法,却非常有效。他的意思很简单:注重自己的修养,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人们都毁谤他,也顺不倒他。好比浮云避日,怎么能损害太阳的光明呢?可反过来,如果自己是个外貌端庄恭敬、内心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没有一个人说他坏话,他潜藏的恶也总有一天会暴露。毁誉来自外面,怎么能逃避?只要能够修养自身,外来的毁誉又能怎样呢?你们只需要怀个“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的心,依这种良知忍耐去做,不管人嘲笑,不管人荣辱,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不能动。
毁谤原本是外来,不在我心上,你如果真要把它挪到心上,也必须是把它当成反向激励。王阳明说,人如果用功致良知,那随人毁谤,随滲欺谩,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如果不致良知,总盯着外面,那就是魇,终被累到。
只要你肯立下做圣人的志向,遇事多向自己的良知请教,就能培养出超级的淡定来。二,这种淡定必须要到实践中去检验,也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山中贼”来自心外,只要你的心不动,外部,贼很容易就会被祛除。。但“心中贼”却在我们心中,过分的欲望是心中贼;不必要的愁苦焦虑是心中贼;甚至我们枯坐不去事上磨炼都是心中贼,。要把这些贼祛除,非下苦工不可。真正能把这些贼祛除的人,就是料理煌煌伟业的大丈夫。也就是说,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内而不在外。在外建功立业,只是时势到来,恰好遇上而已。一个人如果良知明白,破外部的山中贼这种功业水到渠成。但山体必须是,要有破心中贼的勇气,并且能坚持到底,彻底扫荡心中所有的贼,以使良知重见天日。
王阳明说,世界上很多好人个很多好事都被傲慢毁掉可。一个人傲慢,就会太以为是,把车人都当撑白痴,如此一来,他看到的客观世界就扭曲变形,其实全是他的主观映射。一个傲慢的人永远国外自己欣欣向荣的野草堆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以为野草堆就是整个世界。
事情一目了然,人最容易做出判断,但情况朦胧不明时,人如果要做出判断,则需要智慧和阅历,还有强大的内心。内心不为在于所动,坚持自己良知判断,就能得出结论。
“知行合一”思想要求的是每个人在做事时都要把事做完整,其实也就是,解决并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维护。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时刻幸福的人,必然是安于现状的人。也就是,满足于自身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功,而不是去追逐外界的物欲。
人一生下来,良知就注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最应该做的事不是去外面寻找铜铁,堆砌成金山,那就不是金山了。而是要保持自己的成色,如果能做到这样,一个普通人和一个王爷都有同样的幸福感。
如何保持自己的成色呢,就需要在心上用功。“良知”本身是能知是非善恶的,当你要坐一件事时,就在要做的一刹那,良知会告诉你是福慧还是错,对的,你就去做;错的要立即改正。凭借良知那一刹那的提醒,也就是“意动”,你做的所有事都是对的,都是善的,这就是致良知了。致良知的人肯定是个幸福的人。
意是私意,私意和天理背道而驰,正如沙漠中长不出娇艳的玫瑰一样,私一永不可能产生正义。正直和邪恶其实则没有外在的标准,判断它们的只是你的良知。
良知就是“集义”,“义”就是适宜我们的心。
王阳明说,我不是不让你追求功名利禄,实际上,人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开这些外在的标签。但有个问题一定要明白:追求功名利禄时必须要以良知为导师,按它的指引向前冲锋。违背你的良知,不但心累,前途也未必可以预知。
疑心生暗鬼,其实就是心动了。心为什么动,是意动了。如果意是诚意,那良知会告诉他是非对错;但如果意是私意,良知也会告诉他是非对错,可当事人明知道是非对错,却不想改正,这就是为什么做怪事的人总多疑。
梁山伯与祝英台效应,越是给当事人切西瓜障碍,当事人就越有动力冲向他们理想中的乐园,或者是悬崖。
王阳明的确没有传说中的用兵如神,他的绝招只是让别人动心,别人所以动心,是因为别人的良知不能发挥判断是非对错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失去良知,那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像个木偶一样呗别人便宜点鼻子走。
王阳明说,一个人必须要到实践中去磨炼自己那颗心,要把那颗心磨炼成一块冰。平时就是静的,有事时,比如一块✊砸了过来,也怦然不起波澜,这拜师真正意义内心强大。
一个良知未被物欲遮蔽的人,磁盘是个大智大勇、肯堆苍生负责的人。这是因为良知本身就包含了两个新区,一事“良”,良心,二是“知”,智慧。她们不可分割,先天而来,无需狰狞。
什么是智慧?众说纷纭,到归根结底,所为智慧,无非是能分清是非。你能分清是非对错,米酒不会有迷茫。因为天下万事好坏的标准,无非就是个是非?如果你有良心,按照是非对错的标准去做,你就不会有痛苦。这就是良知最大的功效。
只有有智慧解决问题的人,才能产生真正的勇气。单纯的不顾自己的智慧能力而就去见义勇为的人,良知本体其实也并不明朗。只是在良心那个因素上,纯净而已。
良知必须是“良知➕智慧”的混合体,儿子的不能分开,正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样,是并驾齐驱的。
一个有良知的人会用自己的良知能量担负起别人心惊胆战的历史重任,而且有能力把这个重任完成。
一个良知被遮蔽了人,根本无法明白:如果良知不被遮蔽,会爆发出多么大的智慧力量!
我们该如何让良知大会它本来的智慧?其实王阳明的方法最简单不过:良知就是个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只是个好恶之心。你厌恶的事,勇敢地去扫除;你喜欢的事,当仁不让地去争取,这就是尽了良知,尽了良知,也就是可以万事万变。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每个人都有心中贼,但有人是把贼关在心里,而又有人则把贼放出来。
王阳明说对付恶人,千万别戳破他的恶处,否则会引起他激烈的反应。由于恶人的良知被遮蔽,没有良心这回事,所以对付起别人来无所不用极其,几乎很少有人能躲过他们的攻击。
如何对付恶人呢?应该秉承“物各付物”的指导思想,必须保证自己在不愤懑的情况下,顺着他的攻击点,反攻回去。当然,这一切必须要在温和中庸的情况下进行,让堆放抓不住你的把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柔克刚。
王阳明:你看此花时,你的心正在动,而那花的颜色就分外妖娆,所以你知道花开了或者花谢了;但你不看此花时,你的心就没有动,而你根本不知道是开是谢,怎么和我心没有关系。我看它,是因为我感觉到它,所以它就应了我:籁或者谢;我不看它,是因为我没有感觉到它,所以它就不应哟:我不知道它是否开或者谢。
也就是说,你没有感觉,就没有反应;只有你有感觉,才有反应。
我们在世上,对任何东西都想有感觉,有了感觉,自然就有反应,所以心很累。
是的,我们所听到看到说到的一切是非,其实都是心的是非。管住自己的心,也就管住了一切是非。
一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良知,并且不使它沾染物欲,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王阳明说,天下只有一种“知”,就是“良知”。致知就是致孟子所说的“良知”,也就是让我们用有良知的心去外做事,在内做人。
王阳明感叹说:用良知去做事这一道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
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出真面目,也就是有良知的那个自己,那个真我。
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回答,你的意一发动,你的良知就知是非,按他指引的去做就是了。如果你要蒙蔽他,那就不是致良知,长此以往,你的良知就泯灭了。
良知人人都有,所不同的是,有人能致良知,有人不能。英雄豪杰和庸人懒汉在此分道扬镳。
王阳明所谓的良知是人的本体,所谓本体是与生俱来的,你不能用语言描述它,你只需要知道, 它是个空空的东西,就像老子说的“道”。这个东西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是非之分。它本身就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什么都没有,但其实它什么都可以有。
王阳明曾说,身心意知物是一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心。因为你身体必须要靠心才能存在,而意动,就是心动。没有心就不可能有知。意所动处必有物(事)。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其实是告诉上等人,你本来就有良知,它能知是非善恶,你所要做的只是好好维护它就是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讲给那些中下等智慧的人说的。因为这些人的良知都被遮蔽了,他们随意发出的一个“意”都有善恶;良知不工作,他们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善恶,所以必须要让良知工作,工作的方法就是格物(去事情上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