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荆轲刺秦王》一课读着惊心动魄。课文开端写秦国大兵压境,燕国太子丹找荆轲商量刺秦事宜,经过看似周密的谋划,荆轲带着副手秦舞阳还有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以及樊於期的人头出发了。到了秦国,他们买通中庶子蒙嘉得以觐见,然后廷刺秦王失败,荆轲被杀。
荆轲刺秦为何失败?荆轲同时代的鲁句践听说他刺秦失败后,在仰慕他高义的同时感慨:“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陶渊明在《咏荆轲》一诗中也写到:“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对荆轲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他认为荆轲失败的原因是“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那么荆轲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刺客,他的剑术到底怎样呢?
我们先回到课文中看。荆轲在廷刺秦王时,与秦王是近距离接触,并且大家当时都在看地图。荆轲连秦王的袖子都抓住了,如此近距离对方又没有防备,匕首却没有刺中秦王,给了秦王喘息的机会,得以绕柱跑。
秦王跑时剑太长,拔不出来,他边跑边还在试图拔剑;荆轲则一心一意追,手里还拿着凶器,可是竟然也没追上。电光火石间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箱子投掷过来,荆轲脚步被阻,秦王拔出剑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倒地。
倒地的荆轲以淬过毒的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投在了柱子上,还是不中。然后秦王刺了他八剑,荆轲彻底废了,临死前他喊着:“事情所以不成功是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盟约来报答太子。
课文高潮部分连读者都替荆轲着急,感觉自己上去也行刺成功了,这个荆轲怎么屡屡不能得手,恐怕大家都可以看出来荆轲确实是武艺不强,剑术不高。
如果论武艺,荆轲比起其他几位刺客,就是小弟级别的。
聂政刺杀韩国宰相侠累时,侠累坐在堂上,手下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直接刺杀了侠累。反手高声大叫着,又击杀了几十人。曹沫以匕首胁迫齐桓公,以一己之力使其归还了鲁国被侵占的土地;专诸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也是一击即中……比较而言,荆轲的武艺是不低了一点?
那么荆轲表现的如此低水准是史学家司马迁行文需要,为了故事的跌宕起伏而设置的情节吗?
显然不是。司马迁写《史记》是本着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这篇《荆轲刺秦王》最早出自《战国策·燕策三》,那同样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司马迁选录到《史记》中,成为《刺客列传》最重要的一部分,选择的过程也是甄别的过程。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出场时是一个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
文中写荆轲“好读书击剑”,并没有词形容他剑术有多高,但是文中交代他“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采用,之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国也捎带了。
关于“术”,内涵丰富,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现象。但是本文中荆轲用来游说卫元君,可见荆轲的理论高度没问题。文章中没交代游说的具体内容,但是卫元君的结局可以衬托出荆轲的正确,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崇尚“术”,希望用“术”来改变时局。
之后荆轲又与两个重量级的人物打过交道。一个是赵国榆次的盖聂,荆轲和盖聂依然是一起谈论剑术,注意并不是比试剑术。谈到不投机时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就离开了,盖聂认为自己的目光威慑让荆轲害怕而逃离。
一个是邯郸的鲁勾践。荆轲与鲁句践博弈,在棋局上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又默默地逃走。
两次逃离,荆轲一定不是因为害怕,更多的是投奔无门,无人理解的尴尬。不过逃离表现荆轲为人深沉,可以审时度势的同时也反映出他武功确实不佳。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之前的推断:荆轲到燕国之前的经历表明他崇尚剑术,并且理论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水准,他希望以“术”来改变时局,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但是他的实战能力一直没有得到过验证。
荆轲初到燕国只是与高渐离等人饮酒,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在闹市区笑一会,哭一会,直到被田光举荐给太子丹。
“士为知己者死”,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我们可以读出荆轲以死报答了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那么荆轲明知道自己“剑术疏”,是认不清自己,贸然赴险,逞匹夫之勇吗?
朱熹就评价:“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我们从荆轲与盖聂和鲁勾践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出,荆轲不是一个逞一时之勇的人;在策划刺秦的过程中,他步步为营,把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有序,可见他对刺秦成功还是有几成把握的。
现在的问题集中在一点,为什么心思缜密,有谋略的荆轲明知道自己剑术不佳的情况下还要以身犯险,白白丢了性命?
在我看来,荆轲原本就没打算自己直接行刺,因为他也觉得自己武艺不够高强。行刺这一任务是想安排别人来完成。
再回到课文中,荆轲在易水诀别前曾经怒斥太子,荆轲为什么会斥责太子?
因为荆轲迟迟不动身,太子丹说如果他反悔就先派秦舞阳去了。荆轲生气地说:我不出发是在等一个人,如果太子觉得我慢了,那走就好了,于是才有了易水悲歌。
当荆轲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他是决绝的,那一刻他可能就觉得自己的胜算完全没有了。
到了秦国的朝堂上,“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时候地图匣是在秦舞阳的手中,也就是荆轲极有可能是把直接行刺的任务安排给秦舞阳。
毕竟秦舞阳十二岁能杀人,长得凶悍,人都不敢与他对视;毕竟秦舞阳是太子丹给荆轲配的副手;毕竟荆轲自知剑术不佳……只是太子丹没想到秦舞阳在秦国的大殿上直接就怂了。
还是荆轲替他打圆场,才不至于一进大殿就暴露。荆轲说秦舞阳是北蕃蛮夷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感到恐惧。希望秦王宽容他一些。秦王就对荆轲说:“把秦舞阳手里的地图拿过来。”
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来正是因为秦舞阳露怯了,秦王下了命令,荆轲只能临时改变计划由自己来行刺,然后行刺失败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荆轲的失败其实归根结底在于他效忠的对象太子丹出了问题了——他怀疑荆轲,使其没有等到得力的助手,仓促出行;他选了一个外强中干的秦舞阳做助手导致计划失败。
那么太子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太子丹作为一个王子,命运可谓颠沛流离,少年时就被送到赵国做质公子,当时嬴政也出生在赵国,两人还是故交。
后来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做人质,秦王这位昔日的玩伴并没有善待他。
《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提到太子丹要行刺秦王,除了秦国威胁到燕国,还有就是报当年的“见陵之耻”,可见太子丹在秦国时被秦王各种欺凌。
据《燕丹子》记载:太子丹想回家,秦王说:等乌鸦头发变白了,马生出了角,就答应你。太子丹于是仰天长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王充的《论衡·感虚》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当然这只能作为传说了,真实的情况是太子丹受不了欺负,自己从秦国逃了回来。回来后他拜访高人,希望为自己报仇。
当时太子丹先拜见了鞠武。鞠武首先对他收留秦国通缉犯樊於期提出异议,觉得他是引火烧身,建议太子丹迅速把樊於期送到匈奴,不要激怒秦国,太子丹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说辞和后来对荆轲说的一样——觉得樊於期走投无路投奔他,不能弃他不顾。
鞠武又给他出主意:让他向西联系三晋,向南联合齐国和楚国,北面与匈奴和好,以后才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太子丹说:“太傅的计谋,旷日持久,我心里烦乱,恐怕连片刻的功夫都等不及了。”
由此可以看出太子丹不只是妇人之仁,而且沽名钓誉,最重要的他还短视。
鞠武可能觉得这样的人自己根本救不了,于是给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把自己的好朋友荆轲推荐给太子丹。
田光去找荆轲时,太子丹嘱咐他说:“我和你商量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密!”
田光在向荆轲把来意说明后只好自刎以明志,表明自己再没有泄露机密的可能了,这是太子丹多疑的表现。
可是田光不知道自己以死保守的秘密,太子丹本人好像守得并不好,易水诀别时他带着一干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又是唱歌又是击筑,搞出很大动静来。他派一个外强中干的秦舞阳给荆轲做助手。这些表现出他缺少识人和谋划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荆轲刺秦失败的根源不在于他剑术不佳,主要在于他舍命相助的太子丹能力不够。太子丹从少年时开始颠沛流离,被各种欺侮和打击,所以他缺乏安全感,疑心特别重,没有放手让荆轲去谋划行刺。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可见后人认为荆轲刺秦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大怒,派大将王翦和辛胜等攻打燕国。
燕王喜害怕了,跑到辽东,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了秦王,当然这一切并没有阻挡燕国灭亡的脚步。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结尾评价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荆轲刺秦虽然失败了,但他顶天立地的形象成为了一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
司马迁《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