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得到的罗辑思维:未来的知识服务什么样?非常受启发,也觉得得到这个模式非常有益。
能够迅速得到有效的知识,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时候我想搜一个关于哪方面的知识,在百度搜,往往出现在前几条的都是推广。原来我还不懂,要点进去看,才知道,原来是广告。现在我要跳过好几条排在前面的这些推广,点到非推广的内容里面,却又往往得不到我想要的知识、信息。
后来,我喜欢在知乎上搜索我想要的答案。比如上次网上传HPV疫苗是一场骗局,于是我就去知乎上搜,果然有个大神非常严密地对那篇hpv疫苗是骗局的文章进行驳斥,并指出这篇文章的出处是反疫苗组织,并把hpv疫苗的发展进程、有效性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下我的心里踏实了。
但是在知乎上搜索东西有局限性,能不能搜到专业性的东西全靠运气,而且很多都是抖机灵的。
昨天罗胖介绍得到的知识搜索,
未来的知识搜索引擎,可能有三个方面,和我们现在用的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知识搜索需要的不是海量的结果,而是精准的结果。你希望搜索到的内容,应该都是负责任的人生产的,经过负责人的机构严格筛选的,不会浪费你时间的内容。但是现在的搜索工具是什么样的,你很清楚。这个很对!我们现在在百度上搜索得来的东西,往往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有用的东西太少。
第二个不一样,知识搜索要的不仅是数量多,而是维度多。
第三,学习这件事,会变成一件主观视角的事。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哪一天你心血来潮,想了解苏东坡这个人。你这个时候就不是找一本书,读苏东坡的传记和诗集。你可以带上虚拟现实的眼镜。
你看到了少年时候的苏东坡,你把时间轴调到嘉佑元年,也就是1056年,你就可以跟着他的脚步走出四川,随后你就会看到,他哪一年走进开封、哪一年被贬黄州、哪一年写了赤壁赋。每一年遇到了什么的人,参加了什么样的应酬,应酬的宴席间都写了什么样的诗。写诗的时候周边的社会关系如何、那些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当时的政局是怎么样的。在这每一个人,每一篇诗,每一件事的旁边,过往的学者对它做了什么样的研究,写出了什么样的论文和著作。你现在所在的地方,和苏东坡当年待过的地方,有多远。他的遗作,藏在你身边的哪一座博物馆。
哇,这个想想就很美好,到时候学习就不仅仅是眼睛和耳朵对外部事物的接触,再加上大脑的消化。学习变成一个全方位的身体体验,是沉浸式的学习,这样学东西就会更快,更牢固!
期待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