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病了!
近些年,有一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天资优越,家庭条件优渥,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创伤,但内心却始终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一份北大新生的心理调查报告显示:30%以上的新生感觉厌恶学习,40%以上的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在他们看来,活着也只不过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甚至更极端的会选择放弃生命。不只顶尖学府的学子,整体社会似乎都弥漫着被掏空的无力感,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时代的“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一词是由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演讲中首次提出,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朱,从症状上看基本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却对生物治疗和药物不敏感;从外部世界来看,患者通常拥有良好的社会功,但是内心会有强烈的孤独感,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希望,缺乏支撑感,内心被掏空;依赖外部认同,同时又伴有被评价的强烈恐惧;自我否定和厌恶,严重的会有强烈的自杀念头。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空心病”?
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而人们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和苍白?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经济: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生存需要已不再是当下年轻人的最大困扰,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将自身价值仅仅局限于满足物质满足,跨越的安全和生存的需要,这一代年轻注定了会转向精神追求,这也我们这时代年轻人的使命。
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大量新思维、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对旧有的思想和生活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当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建立自我认同,内心就会产生大量的矛盾和冲突,这正是“空心病”滋生的温床。
教育:此外教育体制的机械、狭隘和缺乏多元性社会:价值观的缺失,消费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盛行,社会评价标准的功利导向,金钱至上,娱乐至死,滋生攀比和妒忌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戾气横行;
时代:变化加剧,稳定感、掌控感,安全感丧失,网络、社交媒体、游戏,渐渐的诱骗人们失去了与真实世界的链接,与周人的互动,慢慢把人们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和内心空洞的躯壳。
如何治愈我们这个时代的“空心病”?
在心理学家看来,要治愈我们这个时代的“空心病”,就要把空洞的内心重新填满,重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个过程也将是一个先分离,再连接的过程。
第一步:我们要区分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别人要求的——划分期待的界线这个过程可能并不舒适,因为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我们自己的愿望和他人的愿望已经粘合在一起了,每一寸的分离都可能带来撕裂般的疼痛,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真正活出自己的原因。
第二步:找到一种陌生但舒适的感觉——体会内心的真实感受,聆听心的声音勇敢的用自己真实的感觉去触碰世界,可能会感觉到疼痛,但是每一点疼痛,都能更加真实地勾勒出世界的样子。
第三步:建立竞争以外的全新的关系——感受世界的温暖互利、亲密与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人际关系,但是竞争并不是人们唯一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赢”也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需要。当你能用更开放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必然也会善待你。
最后:摒弃虚拟社效——与现实世界重新建立连接 生命本无意义,我们每个人活着的要务,就是去构建自己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赋予生命意义,活着就只剩下空洞和虚无。我们要向内关照生命的本身,而不是从外部获得生命的意义,既然有幸生而为人,就不要放弃探索生命的权力,我们要试着自己去发现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