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位来自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他的历史事迹被人们广泛的流传与赞扬。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北伐战争中他与曹操的对决失败了,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世人对他的赞扬,反倒是曹操被世人贬的一无是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赞扬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首先,诸葛亮是政治之能臣。他在政治方面有这不小的功绩,在《出师表》中,他对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要想汉室兴隆,就要远离小人信任贤臣。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显示了他对平民百姓的尊重与他对人对事的公平公正,只要有人犯了错不管是谁都要按照法律处置,但是只要有功不管是谁都要论功行赏,在他颁布这些政令时,没有人会去记恨他可见大家对他非常的信任,大家信任他是因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全心全意的匡扶汉室,大家爱戴他是因为他的正直。
其次,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有有勇气的人。在赤壁之战中“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他知道此次游说是存在生命危险的,但是他不畏艰险前去说服了孙权。在《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他知道北伐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他还是请奏率领兵马前往了前线,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原则,诸葛亮可以欣然接受死亡,从容的面临死亡。正是因为他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着这我们世人。
最后,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位忠心与迎难而上的人。在先主托孤中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刘禅将来不成器,就让他继位做皇帝,来安定国家完成统一的大业。可是诸葛亮却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愿意竭尽全力的辅佐太子刘禅,直到他死,他把刘备统一天下的愿望也当成他的愿望,所以他后来开始了北伐战争,当然他也知道北伐战争路途遥远,两国实力差距较大等等一系列困难,可是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还迎难而上,只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心愿。北伐战争都失败了一次可是他依旧不放弃,连续五次北伐,人们赞扬的不仅仅是他的忠心,更是他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诸葛亮身上的精神正是我们世人所崇尚的,他集事业上的不幸与理想上的崇高为一身,获得了英雄的称号。所以在北伐战争结束后,尽管他失败了但是他获得的称赞远比胜利者曹操获得的称赞要多。